在市中医医院影像科工作多年,李兆胜习惯了与电脑和图像打交道,与人交流时显得有些腼腆。由于他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盯着屏幕,在口罩上方的眼睛里,还能清楚地看到一些红血丝。作为科室里的年轻后辈,他在工作中却格外沉稳负责,是同事靠得住的工作伙伴,是患者信得过的好医生。
初生牛犊 敢于打破教条 2012年,李兆胜即将完成5年的影像学本科学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学校的春季招聘大会。在招聘会上,被市中医医院的领导一眼相中,毕业后他就从老家安徽芜湖来到了商城义乌。刚来科室,主任就给每个新进员工制定了三年规划、五年规划,李兆胜一方面觉得十分有压力,另一方面也觉得遇到这样的领导真是自己的运气,工作起来特别有动力。 影像科的工作就是每天对病人进行影像检查,李兆胜工作积极主动,很快就适应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平均每天完成十万张影像照片的病情分析。尽管如此,他对每一张片子都认真处理,有时候他因看片子而红了的眼睛,与同事互相打趣说对方长了一双火眼金睛。 有一次,一位40多岁的病人感觉自己的肾脏有问题,跑了多家医院进行检查,都诊断为良性。工作一年多的李兆胜本着为患者负责的态度,决定对病情进行重新诊断。虽然各方面指标都指向良性肿瘤,他觉得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在科室里开展了讨论。在多方论证下,科室推断是恶性肿瘤,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最终证实了恶性肿瘤的事实,也及时移除了患者体内的定时炸弹。这个病例在业内一传十、十传百,引起了国内许多相关专家的关注。北京友谊医院、国内的顶级影像专家杨正汉多次拿这个病例作为教学案例,教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生们从这个案例中吸取经验,敢于打破教条束缚。 不甘落后 学习先进技术 近几年,市中医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环境得到全方位提升,李兆胜感觉自己应该更加努力,让自己适应医院的发展环境。去年,李兆胜在科室举荐下,前往国科大附属肿瘤医院介入科进修,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把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的技术带回了医院。 今年5月,一位75岁的住院病人被确诊为肝癌,由于病人年纪较大,如果进行肝部切除,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通过多科室联合会诊,大家一致认为进行介入治疗是最佳方案。但是,作为本院首例介入手术治疗病例,李兆胜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对此,他既紧张又兴奋,一方面,自己学习并掌握的新技术马上可以付诸实践;另一方面,无论是对医院还是患者来说,手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在术前的那段时间里,李兆胜像是面临了一场人生大考,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构思着手术过程,想象着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在他的认真努力下,手术的操作过程十分顺利。癌变的肝部成功因手术萎缩,病人身上也没有留下明显的创伤。术后3天,病人的身体就得到恢复并具备出院条件。从那以后,李兆胜用同样的技术相继治愈了两位癌症患者,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也为TACE技术在院内的正常化开展奠定了基础。 术后,李兆胜仍旧十分挂念患者的后续恢复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对患者进行回访。调查完情况,患者总是感激地说:“李医生,你真厉害,这手术一点也不疼,还真真切切地解决了我的问题。”殊不知,患者腿部看似一个针眼大的切口,其实背后是过硬的操作技术。李兆胜感慨说,医学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挽救生命,自己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师誓言有了更深的理解,而这个誓言也让从医的初心一次次地刻骨铭心。 |
GMT+8, 2025-8-13 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