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义乌信息大全 查看内容

义乌十八腔为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7-26 15:15


义乌十八腔为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义乌十八腔

  义乌方言在我国七大方言区中属吴语区,是浙江南部吴语婺州片中的一个小分支。由于义乌位于浙江中部,交通方便,与外地交往频繁。因此义乌话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较大,内部差异也较明显。故常有“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的说法,说明义乌话的复杂性。义乌方言既丰富又复杂,主要以平舌音为主,义乌北部以第二声为主,义乌南部主要以第四声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员的流动,普通话的推广,义乌方言使用频率下降,特别是义乌籍的少年儿童使用方言交流越来越少,象“金鹁鸪,银鹁鸪,飞来飞去飞义乌”、“客人是条龙,不来就要穷”等谚语正逐渐消逝。义乌方言的传承需引起足够重视。

义乌十八腔 隔溪不一样
在一个1100多平方公里的县域内,方言差异竟如此之大,这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颜逸明先生在《吴语概说》中说:“吴语内部的差异,大而言之,南北不同;细而分之,城乡各异。丹阳话‘四门八音’,无锡话无锡县志分为七种。”可惜颜先生没来义乌调研,不然在他这部专著中可以添上精彩的一笔。然而,像“义乌十八腔”这样一种复杂的地方方言,言语学研究的也仅仅是一种表层现象,其实在言语的后面可以反映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如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心理学、地理学等等。

         义乌话作为古老的汉语,其早期形态如何已不得而知,现在只能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越语。汉代末年以后,一批批中原人迁移义乌与本地人杂居,中原汉语不断地影响着当地人说的越语,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义乌话。

         北方移民进入义乌处于不同的时期(如东汉、西晋、五代、北宋等),来自不同的地区(如陕西、山东、河南、山西、江苏等),安居于不同的村落,因此在同当地语言的融合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差异,从而形成各自的特色风格。在义乌话中,有许多词语明显地带有北方各地的语音,有晋语、有汴音,甚至还有同属吴语的姑苏软语。如“小孩子”,苏州人叫“小干”,义东人也把男女小孩统称为“小干”,而义西人的“小干”,仅指男孩。当然,千百年来,言语在逐渐地发生着演变,但发生的演变也只能在小区域范围内。在封闭的古代社会,人们互相交流的范围很小,窄小的文化圈,使语言差异长期得以保持延续。

         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人们的乡土观念强,人们总倾向于在一地安居,因此我们的社会文化、民俗文化都是带有地域性的。在大范围的地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小范围的地域文化。在县域文化中,也会存在大小不一的文化圈。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大小,直接决定了文化圈的空间大小。义乌属丘陵地带,山川溪流妨碍了人们更大范围的交流。因此,古代义乌人有可能频繁交流的活动范围,一般在方圆10公里以内。这种文化圈表现在语言上,就是相对固定的方言圈。尽管义乌人历来都有很多人外出闯荡,经商、游学、从军、从政,但他们无力改变家乡的方言。“打官话要下雨”——如果归来的游子说普通话,马上就会遭到人们刻薄的嘲讽。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义乌人打官话。”义乌人讲普通话不标准,怪腔怪调,曾被认为是很可笑的事。但是,县域内语言差异太大,以致于听不懂,总得有一种统一的语言,于是,不知何时开始产生了“义乌官话”,一种带有浓重义乌腔的普通话。“义乌官话”,外地人基本能听懂,义乌人全听懂。解放以后,开会很多,“义乌官话”迅速流行,义乌籍干部在公众场合基本上运用这种语言。后来,随着干部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较为标准的普通话逐渐取代了“义乌官话”。在开会和其他一些公众场合讲普通话,这是周边县市乃至许多南方大城市都不容易做到的。普及普通话,义乌人走在了人家的前面,这是“义乌十八腔”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

         近年我在浦江工作,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义乌十八腔”的神奇。浦江毗邻义乌,面积同义乌差不多,可是浦江话不存在多少“腔”,因此也就不曾有过“浦江官话”。浦江机关里开会都说浦江话,我有听懂“义乌十八腔”的内功在身,基本能听懂浦江话,看着非浦江人的工商局长、银行行长瞪着大眼傻乎乎的模样,直想笑。这时我想,在义乌的外地人真幸福,而这幸福恰恰是“义乌十八腔”造就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经济活动和社交范围的迅速扩大,小农社会的地域文化圈已不复存在。因此,义乌话正快速趋同,“义乌十八腔”正走向消亡。在现在的年轻人中,能讲一口纯正“义乌十八腔”中的某种方言的人已越来越少。

         一方面,义乌话正在趋同;另一方面,义乌作为全国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开放性城市,普通话已成为义乌市的第一语言。如今,城区的孩子们已基本上不说义乌话,孩子之间的会话已完全运用普通话。为了不使各种语言失传,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幼儿学母语。义乌电视台开设的“同年哥讲新闻”,让义乌人倍感亲切,也是人们学说义乌话的好平台。可惜“同年哥”讲的都是地道的“稠城话”,“义乌十八腔”的另外“十七腔”没机会展示。如果由稠城话来“统一”义乌话的话,“义乌十八腔”同样会失传。

         几千年间形成的“义乌十八腔”,将在几十年间迅速消亡,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义乌十八腔”作为一种历史,作为一种文化,很值得人们玩味。如果趁现在尚有人会说这形形色色的义乌方言,原汁原味地录制一批“义乌十八腔”的碟片,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注:本站部分内容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本站会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删除!

最新评论

近期专题
不良体态正悄悄损害你的健康 国际文化传播工作室在鸡鸣山社区成立 喜迎宾朋 共襄盛会 峰回涧曲路萦纡,万壑中藏一画图 平安建设为群众幸福“加码”  义亭镇开展“四大行动”构筑基层治理“平安堡垒” 义巴厨艺争霸赛:“美食+”释放职教发展新动能

义乌网

GMT+8, 2025-5-1 20: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