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义乌论坛新闻热点 查看内容

疫情之下要学会减压 ——“心理防疫进行时”系列报道

2021-8-21 10:48

摘要: 近期,受德尔塔变异毒株影响,疫情防控进入“战时状态”。对于每天不断更新的数字和新增确诊人数,以及网络上大批量的新信息涌入视野,又让不少人陷入了惶恐和不安之中。 看着各地新增病例,内心开始隐隐不安;看着 ...

近期,受德尔塔变异毒株影响,疫情防控进入“战时状态”。对于每天不断更新的数字和新增确诊人数,以及网络上大批量的新信息涌入视野,又让不少人陷入了惶恐和不安之中。

看着各地新增病例,内心开始隐隐不安;看着防疫人员冒着酷暑工作检测,内心动容和感动;面对预警上调可能带来的居家停课,不少市民感觉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循环中:无助、不安、茫然、焦虑……很多情绪被再次激活,一触即发。

义乌市城市有爱公益慈善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贾春梅提醒,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在做好医疗防护不松懈的同时,也要增强身体素质,做好心理防御,提升身心抗逆力,客观积极地处理疫情下的各项事务。

去年疫情的“阴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曾被额温枪测出发烧的金婷婷(化名),独自在家隔离了近一个月。近期,受德尔塔变异毒株影响,金婷婷开始出现“疫情应激反应”,情绪紧张,惶恐不安。

“那段时间工作压力大,小区岗亭测温的志愿者告诉我发烧的时候,我感觉天都塌了。”金婷婷回忆,2020年3月的一天,得知自己体温异常后,她一个人哭着去医院做核酸检测,在等结果的时间里,脑海里浮现出了各种不好的想法。她内心百感交集,复盘了自己可能被感染的种种可能,觉得对不起家人,又舍不得这个世界。

直到检测结果出来为阴性,金婷婷还是请假在家里自我隔离了近一个月。回到工作岗位上的金婷婷,在那段日子留下了“心理阴影”,随时要戴着口罩,身边有人清清嗓子她都会紧张。“我也知道这样是反应过度,可是没办法,我就是怕呀。”偶尔让身边的人觉得尴尬,金婷婷也很内疚。

最近,新一轮疫情防控下,金婷婷又开始进入焦虑状态了。“梦见新冠病毒,追着我跑了一夜!”一夜恐慌,她的睡眠严重受到影响,生活节奏也被打乱。

目前,她已经向相关心理机构进行咨询,疏导自己紧张焦虑的情绪。

信息轰炸引发焦虑

自疫情发生以来,罗旭(化名)格外关注和疫情相关的新闻信息。每天睁开眼,就先浏览确诊病例的数据和相关情况。

“我又在焦虑什么呢?我可是打过疫苗的啊。”最近,罗旭总会反问自己,而又止不住地囤货。现在她已经在家里囤了500个口罩、4L的75%酒精,还有她一年都消耗不完的防护用品。

看到媒体报道在最近感染的患者中,不乏已经完成新冠疫苗接种的个体,这种情况再次引发了罗旭的担忧:病毒已经变异,而且更加顽固,接种的疫苗是否可以抵御变异病毒?

“我是今年首批接种的人群,现在已经半年过去了,可不可以帮我重新接种疫苗?”近日,罗旭来到新冠疫苗方舱接种点,提出二次接种的申请。

工作人员告诉她,针对“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病毒突变,产生‘免疫逃逸’”的说法,官方已经辟谣,在研发各种疫苗的时候,科研人员普遍选择了新冠病毒的整个刺突蛋白甚至整个灭活病毒,就是为了让疫苗刺激人体产生针对病毒各个部分的多种抗体,因此疫苗在病毒变异的情况下也不会马上就失去作用。另外,有关部门介绍的“疫苗有效期6个月以上”是目前监测到的抗体水平时间,并不代表免疫有效的全周期。毕竟人类接触新冠病毒才一年多,疫苗问世时间就更短了,关于疫苗的免疫持久性研究仍在持续观察中。

罗旭觉得自己对疫情防护有正确认知,但同时在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后,原本放下的心,揪起,放下,又揪起。罗旭回想日常说,前段时间媒体曝光,少数公共场所的测温卡点成了摆设,餐馆、生鲜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内,还有顾客不戴口罩。“麻痹松懈的人这么多,让我很没有安全感。”罗旭说。

疑病心理过度需及时就医

无独有偶,每天高度关注疫情相关资讯的姿彩(化名),总觉得自己容易被感染,且医护人员及家人的劝告她根本听不进。

每天她都会反复回想自己过去几天内有无被传染的接触史,并且开始不断地量体温、每天洗手几十次、每隔半小时就要把自己碰过的地方全部喷上酒精,原本开朗的她开始因怕传染到他人而不愿说话。

“大夫,我最近乏力,体温一直在37℃左右,没超过37.3℃,还会腹泻,整宿睡不着觉,我是不是被传染新冠了?可是我也没有离开过本市啊。”姿彩在微信小程序上给义诊大夫留言说。结果被回复说:“不是,你可能只是感冒,还有些焦虑,建议你去医院验个血,同时做下心理辅导。”

姿彩一直坚称自己是“无症状感染者”。最近的几天里,她在5个在线问诊平台上陆续问诊。“我是腹泻,肯定是不典型症状,要不是怕感染,我早就去检测了,肯定是阳性。”姿彩说。

家人觉得她只是感冒,一直劝她去医院就诊,好对症下药,可她就是不肯,“我又没有防护服,去医院看病万一被感染了怎么办?”近两日,她的失眠加重,偶尔眩晕。

“疫情期间,人们处在应激状态,会出现恐慌、担心、焦虑、多疑、愤怒、冲动等常见的心理反应。”贾春梅说,“但在我国疫情防控平稳的现状下,还出现这些异常症状,像姿彩从公共场所回来后,出现反复洗手消毒;一头疼脑热就担心自己感染新冠病毒;对医院等公共场所恐惧,生病也不愿意去就医;晚上时常失眠等等。这些过度负面情绪和行为表现,已经影响到她的正常生活了,建议到医院心理门诊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咨询师观点

增强心理韧性,适应“新常态”

“此次疫情卷土重来,部分人群的心理防御被击溃。原本相信病毒得到控制,面对疫情再次发生,会再次受到打击,而且更为强烈。”贾春梅说,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疏解就会憋出“内伤”。疫情会让负面情绪一次次冲撞人们的心理防线,最终崩塌。在经历持续压力之后,很多人对痛苦和不确定性因素的耐受力变得很低,这就需要广大民众增强心理韧性来适应“新常态”。

“在长期拥有负面情绪的情况下,人们要学会给自己减压。”贾春梅解释,心理韧性也叫“抗挫力”,是指在面临逆境、不幸、挫折及其他压力的情境下,能够有效适应的能力。心理韧性除了能够帮助个体在压力中保持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机能,避免伤害,还能使个体获得成长和积极发展。

部分人天生就会比较敏感,他们会对外界的变化产生一些过度反应。贾春梅认为,虽然新冠病毒确实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威胁,但是,我们只要做好自身的健康防护工作,其实并不需要过分担心它。反倒是人们因过度关注疫情信息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我们每天可以有选择地适量获取关于疫情的信息,同时,需要注意发布信息媒体的权威性,注意辨别真假信息。如果明明知道自己是健康的,但是还是控制不住担心,那就可以试试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找一件自己喜欢又可以长时间投入的事情,比如看一本积极的、正能量的书籍,学习一项新技能等等。

另一方面,贾春梅也提醒,要警惕“我们这里很安全”的心理。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抗击疫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再加上疫苗注射率也比较可观,民众非常自信。这种社会心理对于提振经济发展和恢复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国外疫情依然严峻,病毒依然在变异,并且异常凶狠,一些人产生了麻痹和放松心理,甚至觉得“我们这里很安全”,在防护上就松懈了,本该有的警惕被麻木所取代,这种心理是要不得的。

随着疫情波动,人们的心理和情绪的波动会相应发生。在变化面前,只有学会适应、接受和应对,才能有助于适应疫情的“新常态”,并泰然处之。

不良体态正悄悄损害你的健康  国际文化传播工作室在鸡鸣山社区成立  喜迎宾朋 共襄盛会  峰回涧曲路萦纡,万壑中藏一画图  平安建设为群众幸福“加码”  义亭镇开展“四大行动”构筑基层治理“平安堡垒”  

义乌网

GMT+8, 2025-5-2 00: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