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从来不缺的,是烟火与烟火的味道,能让烟火不灭、味道不变的,是执着的信念与追求,是烟火味道的那一份用心与赤诚。 义乌豆制品加工历史悠久。伴随豆腐制作,豆腐皮、豆腐干、油泡、千张制作应运而生。而佛堂千张,能让你回味起深藏在记忆深处的味道! 日前,记者走进佛堂稽亭村千张制作现场,带大家一起体验一下千张的制作过程。 记忆 来自心灵深处 义乌各镇街都有做豆腐、千张的老作坊,千张作为食材的美食佳肴更是深受义乌市民的喜欢。 其中,佛堂千张以厚度均匀、豆香味浓出名,其含水量大,吃起来口感丝滑软嫩又不失韧性,是义乌百姓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 “从我读书开始,父母就在家制作千张,为了第一时间把千张送到,每天凌晨两点起床。”稽亭村丁胜强回忆道,义乌豆制品加工历史悠久,制作者众多,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成品出众的品质,让丁胜强一家的佛堂千张很快在当地占有一席之地。 丁胜强母亲金平娟表示,千张这个行当,刚开始是她和丈夫一起做的,一晃15年。为了确保新鲜,每天卖多少做多少,卖完就收摊。“义乌有句古话,做豆制品一行,365天都没得休,越是过节越是忙。” “我们从小就吃着豆腐千张长大的,那种豆腐香味和口感已经深深刻进了我们的脑海,和其他工艺制作的豆制品相比,本地人还是喜欢这种地道的口味。”丁胜强说。 制作 八个步骤制成 凌晨两点半,夜色正浓,丁胜强家的厨房里却亮起了微光。不一会儿,厨房里就传来了浓郁的豆香味。 “目前,做千张的流程基本上还是延续了传统的工艺。佛堂千张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讲究。”丁胜强一边熟练地将豆浆入锅蒸煮,一边介绍起了千张的制作工艺。 首先是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这个时候正是黄豆成熟的季节,每一个黄豆都是精心挑选过的,不能有坏豆、烂豆充进去,那样会影响千张的口感。”丁胜强介绍。 紧接着,把挑选好的大豆加清水浸泡,根据季节气候温度的变化调整浸泡时间,控制在6—14小时之间。第三步是将浸泡好的大豆清洗干净,放入石磨、加水磨浆。第四步是将豆浆入锅猛火蒸煮,起锅倒入浆桶或缸内进行焖浆。第五步是当浆温降至70摄氏度时,用铜瓢点卤,并均匀搅拌成豆腐花。第六步是把豆腐花勺舀起缸,搅碎均匀浇在百叶箱布上,折布盖花,依次浇制。第七步是把浇制好的千张模,分三次慢压成型。第八步是脱去豆包布,晾晒降温,除去次品,分切装袋销售。 在现场,记者看到,丁胜强一家分工合作,各道工序都互相关联,每一步都关系到整体结果。 “八个步骤里面,可以说点卤是关键,豆花的老嫩决定千张的韧劲程度。”丁胜强指着刚刚出炉的千张,它整体看上去四周厚,中间薄,这跟点卤有关系,“千张与豆腐有所不同,豆腐说盐卤好吃,可千张却要用石膏。” 坚守 只为技艺传承 越是简单质朴的东西,越不容易达到最高的水平。千张好吃离不开老手艺人的一代代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技艺传承。以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对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技艺进行保留和传承,也是丁胜强一家多年来不变的坚守。百年的千张制作技艺,就是在这样一种朴素的心态下传承下来,让人们在今天依然能品尝到这舌尖上的美味,洗尽铅华,历久弥新。 “只要大家喜欢,我就一直干下去,祖传手艺不能丢。”丁胜强告诉记者,他会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下一代。“制作千张我只是其中一家,佛堂和我同样手艺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每个人都坚守着传统技艺。” 对于义乌人来说,每一张千张都饱含着思乡之情。传承并不是简单地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更多的是留住舌尖上属于家乡的味道。 随着这几年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大,佛堂千张制作技艺入选义乌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丁胜强一家也打算将佛堂千张制作技艺原汁原味地保留,让它得以接续传承。 记者手记>>>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或许城市在变,事物在变,故事在变。唯一不变的便是家乡美食那浓浓的家味儿。 苏轼曾云:“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勿令腹空。”一句话道出了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传统手工制作的千张吃起来口感丝滑软嫩,又不失韧性,满口豆香;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深受人们青睐。 如今,任凭岁月流逝,丁胜强一步一个脚印跟着父母一步步往前走,其制作工艺流程及原材料依然保持原状。让人敬佩,亦让人感慨。 |
GMT+8, 2025-7-29 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