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喜欢标新立异,比如他曾经说过一句让画家很不爽的名言:“一百个齐白石,不如一个鲁迅。”如果这话是一位作家说的,或许冲动的画家就会直接拔刀相向了,可惜这话又是一位画家、一位杰出画家亲口说的,弄得一班画家只能腹诽一通。 吴冠中这样解释,齐白石等画家虽然提高了社会的审美功能,但这比之鲁迅作品的社会功能,分量就相差太大了。 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相比,这不是鸡与鸭比吗?这可怎么比!其实吴冠中不过是想说,画家也需要长于思维、深于思维,只凭以往的那点技艺,已经满足不了欣赏者越来越见多识广的眼光了。 画家,需要补一补“思维之钙”,才庶几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想来也是,当照相机被发明并渐渐普及后,画家就比以往更难当了:画得像,总是像不过照相机;画得不像,又往往让人莫名其妙。 齐白石先生倒是说过“似与不似之间”,可这就像庄子所谓“材与不材之间”一样,听上去颇有道理,操作层面上却完全无迹可寻。 怎么办?有追求的画家领悟到作品要成功,需要具备丰厚的人文修养与独特的生活感悟。“读书”,遂成了他们寻求艺术突破的一大路径。 鲁迅作品,以深厚的学问和深邃的思维为底色,难怪不少画家一见而喜,不知不觉间就被先生的文字深深折服了。 比如木心的得意弟子陈丹青,这位能画能写能讲的才俊,几年间到处宣讲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后来还将演讲稿收集起来,出了一本名为《笑谈大先生》的散文集。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后来他说自己很后悔年轻时妄谈鲁迅,越读鲁迅,越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当年所谈,大抵只是“无知者无畏”。 再来说一下吴冠中,他虽然喜欢写作散文,但他首先还是画家,自然深知画家有着独特的其他艺术无可替代的功能。他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说:“任何一个大作家,无法用文字写出梵高画面的感人之美,语言译不出形象美。” “画家朋友们,请补一补思维之钙吧。”吴冠中的善意提醒,时至今日,不仅并未过时,可能还更为急迫吧。 |
GMT+8, 2025-5-10 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