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总是想“买买买”,要治吗?

2021-12-4 11:21

摘要: “双十一”的包裹还没有收完,“双十二”“圣诞狂欢”接踵而至,虽然钱包屡创“新低”,也曾数次痛定思痛,喊出“再买剁手”的誓言,但是面对声势浩大的网购狂欢,依然抑制不住内心冲动…… 这两天,一则“宁波一位4 ...

“双十一”的包裹还没有收完,“双十二”“圣诞狂欢”接踵而至,虽然钱包屡创“新低”,也曾数次痛定思痛,喊出“再买剁手”的誓言,但是面对声势浩大的网购狂欢,依然抑制不住内心冲动……

这两天,一则“宁波一位40多岁的女士无法控制买东西的欲望,每月花巨资购物,被诊断为购物成瘾障碍、焦虑症”的新闻上了热搜。对此,有网友惊讶:购物也是病吗,怎么听着像瞎编的呀?也有网友担心:自己“双十一”也买了很多东西,不会也有病吧?还一些人则嗤之以鼻:这哪里是病,是在凡尔赛吧!我肯定得不了这种病,因为我没钱。

“双十一”刚买的东西好像也不是必需品,很多东西不是浪费了就是闲置了,后悔不过三秒,“双十二”一来还是“买买买”。其实,这种网购行为是典型的冲动消费,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义乌市中心医院精神科(浙大一院双下沉医师)来建波博士对此表示,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中,除了看症状表现,往往还有“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生活”这一点。我们虽然总开玩笑说“过完‘双十一’要吃土”,但忘了购物的本身是为了改善生活,而不是在满足片刻的欢愉后,让生活陷入拮据的境地。所以,即便“双十一”下了很多单,但如果大多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我们也没必要代入自己、过于担心。

“买买买”停不下来,怀疑网购成瘾

“‘双十一’这段时间正好换季,我提前就把想买的东西放进了购物车,等着11日凌晨付款。”刚经历了“双十一”购物狂欢的丁娜(化名)兴奋地谈到自己的抢购体验。

丁娜告诉记者,自己迷恋网购已经半年多了,尤其是直播带货火了之后,在直播间“买买买”成了她最大的兴趣。“不仅仅是在‘双十一’这段时间,有时候就是在工作间歇的一点时间,也会打开网购平台,更像是一种习惯性动作。”丁娜说,自己也很讨厌这样,但她确实在网购中淘到了不少物美价廉的商品,身边的朋友也常说她“会买东西”。丁娜平时睡得早,“双十一”前夕特意熬夜,隔一会儿就去刷屏,浏览下其他商品的折扣情况和剩余件数。

守夜、刷屏、抢购,11月10日晚上,面对即将到来的“双十一”购物狂欢,丁娜只是“备战大军”里的一员。众电商的“疯狂折扣”无疑给消费者们带来了极大的刺激,网络消费者们终于可以低价买到自己“眼馋”已久的东西了,欢欣鼓舞。

丁娜回忆,为了得到最大优惠,把之前抢到的优惠券全部消费掉,自己只好不停地买买买,“买到就是赚到的信念一直支配着我,刺激又罪恶。”她说,“血拼”到凌晨2点多,自己才疲惫地睡去。

“因为便宜啊!”和丁娜一样,网购时根本停不下来的还有在校大学生露露(化名)。“双十一”期间,露露在一位网红的直播间,以拼手速的方式抢到了号称全网最低价的爆款。她告诉记者,自己只要看到类似的低价活动,一定会买。

但后来她却发现,“双十一”期间的一些所谓优惠,其实是把价格抬高之后再折扣,算下来其实与之前差不多。“也是来不及后悔!”露露说,现在“双十一”的购物优惠规则特别复杂,预售时间越来越提前,且发货速度还加快了,有时冲动之下买了很多东西,想退款的时候已经到货了。露露无奈地说,网购有“瘾”,虽乐在其中,也深受其害。

网购一时爽,事后悔难当

“我一开始很排斥网购,是朋友圈里比较晚接触网购的。但是自从开始了,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网购特别适合我这种工作时间不固定,没有时间逛街的人,大到家电家具,小到卫生纸牙刷,我都习惯在网上买。”32岁的小媛(化名)说,自从感受到网购的便捷,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去过实体店逛街,和朋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她常常为此感到难过,但是当打开淘宝时,一切又被网购的愉悦感淹没。

小媛举例说,这几天,自己“双十一”网购的日常生活用品陆续到货,仅纸巾就买了六七种品牌,平均每个牌子买了100包,远远超过了小家庭的需求,并且已经在近一年来的每个月开销都达巨额。

小媛表示,她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她的生活,尝试着去改变,比如玩游戏、追剧、强迫自己去楼下超市买日用品,但是这些都不能分散她的注意力,在玩完游戏、追完剧后,临睡前还会打开网购平台,而在去超市买东西时,会忍不住和网上物品做比较,最终感觉没有网上实惠。“这种感觉很煎熬,我可能是网购成瘾了。特别是当钱花完的时候,各个消费平台上的借钱小程序就‘上线’了,瘪了的钱包又‘鼓起来’了。”小媛为此感到十分懊恼。

购物成瘾或是一种心理障碍

“双十一”过后,不少网购达人发起了“灵魂拷问”:“我是不是网购成瘾了?”

对此,来建波解释,有购物成瘾障碍的人会有这些表现:对购物极度痴迷;有不可抗拒的购物冲动;反复过度购买;没法控制自己。尽管在购买后会内疚和后悔,知道这些行为会导致家庭不和、工作障碍、财务问题等,但患者仍会出现反复购买的行为,会把这种行为当成应对其他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的唯一方法。

虽然,目前主流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里还没有正式叫“购物成瘾障碍”的疾病,但确实有类似的心理障碍,研究者们已经对相关现象和症状做了多年研究。

目前用于诊断精神障碍的主流标准有《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在ICD-11中,“其他特指的冲动控制障碍”下就有名为“强迫性购物障碍”的子分类。而在DSM-5中,虽然写道“并没有包含购物成瘾,因为目前尚未能明确描述它的病程”,但一些研究者一直在呼吁将购物成瘾障碍单独列成一项精神障碍,认为它兼具强迫和成瘾的特征。

而且,可别以为这是网购、“双十一”“双十二”火了之后才有的现象。早在1899年,德国精神病学家Emil Kraepelin在他的《精神病学教科书》第6版中就提到了病态的购买倾向,只不过当时大家只能在线下买。而到了当代,随着购物手段增加,有这种障碍的人可能比你想象中的更多。2016年,一项相关分析纳入了16个国家、49项研究、超3万人的数据后,发现有强迫购物行为的人在整个社会中大约占5%。

多点理性和计划,杜绝“买买买”成瘾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购物成瘾?什么程度的购物行为需要干预和治疗?如何理性购物呢?

“购物成瘾和饮食成瘾等成瘾行为,可能背后有类似的成瘾机制。”来建波表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加之各类社交媒体上对于网购、美食的宣传,购物和饮食是人们为数不多还能自我控制的方面。但是当购物、饮食等行为变成情绪宣泄的出口时,就为成瘾埋下了种子。

一般的购物行为是为了满足我们在吃穿住行上的需求,因为缺所以买。而购物成瘾的人,他的购物不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是因为不买东西他就感到过分难过、焦虑不安,购物已经成了使他情绪变好的一种抗压手段和隐形的力量。当一个人无法自己消化各种不良情绪,而是把购物当成了宣泄难过、焦虑、空虚的出口时,就要留心是否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在临床上有不少购物成瘾表现的患者,他可能本身就有一些心理障碍疾病,比如抑郁。抑郁症患者会感到抑郁、焦虑、孤独,为了给这些不良情绪找到一个出口,他们就会选择各种方式宣泄,购物就是其中之一。当这些心理疾病通过有效治疗,不良情绪缓解以后,他们也就不再需要通过购物来缓解不良情绪了。但并不是所有喜欢“买买买”的人都有购物成瘾的倾向,从另一方面来说,购物有自身积极的一面,确实能够缓解某时刻的焦虑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很多人在购物时其实是非理性的,尤其是在商家深谙消费者心理的情况下,大家更容易冲动消费。当消费者能完成商家设定的门槛时,很多人就会对这样的事情表现得忠诚和充满优越感、喜悦、冲动,甚至会觉得此时同一个商品都显得更有价值了,感性就会战胜理性,开始疯狂下单。

来建波建议大家,消费之前尽量保持理性,以自己的真正需求为出发点,杜绝“买买买”成瘾,避免下一波“吃土”,可以尝试以下做法:在购物前制定一个明确的购物清单,并严格执行,避免冲动型消费;转移注意力,多陪陪家人、锻炼身体,减少逛街和浏览购物平台的时间;养成记账的习惯,定期统计最近的花费,做到量入为出;找一个成熟、克制力强的小伙伴时刻监督自己。如果感觉到压力给自己生活带来困扰时,感觉到自己的购物行为已无法自控且感到痛苦时,可能已经出现了购物成瘾,不妨正视自己的病情,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江湾小学开启“行走的课堂”  廿载爱心书包漂流路 26万份温暖照亮童心  从刚需到柔性 从“床边”到“心间” 7年试点,长护险的义乌探索  城市生活节 市民享便利  “五一”义乌文旅市场欣欣向荣  

义乌网

GMT+8, 2025-5-10 11: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