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熔银、锤片、冲压、錾刻、掐丝、焊接、拉丝、打磨……一件手工打造的精美银器往往需要十几道甚至二十余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仍需要若干小工序才能完成。 随着现代首饰加工业的兴起,传统手工制作银器的技艺已鲜有人通晓,且手工制作银器耗时长、利润低,导致手工制作银器的匠人越来越少。今年,银器制作技艺评为第八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银器制作现场,零距离感受身边的“非遗”文化魅力。 手工打造 每件独一无二 “现在正在熔料,这是制作银器经过选料后的第二步,虽然过程很烦琐,但是打出来的每一件银器上留下了匠人的温度,绝对是独一无二,是工厂机器批量化生产永远也达不到的。” 15日,记者在塔下洲社区卓盈堂银器店见到了银匠王樟高,他的工作室没有高大上的操作台,陪伴他的是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已经打造好的精美银器。 王樟高回忆,1996年他从家乡丽水去往萧山,跟随一位老师傅学习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开始了他的手艺之路。后来,他辗转于萧山、云南、义乌等地的工坊和首饰加工企业,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入行十余年,他做的银器不计其数,荣获国内多项大奖。对于手艺,王樟高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手艺人一辈子在做,一辈子在学。” 如今,这个曾经走南闯北的银匠,在塔下洲开起一家银器店,一边守护着千年传承的技艺,一边立足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把自己的匠心和手艺传递给更多人。 王樟高一边聊天,一边拿着焊枪,对准一块银块不断地喷出火焰,不一会儿银块就融化成了一摊银水。“选材、熔银、锤片、掐丝、抛光,就这几道工序,看似比较简单,但却是考验工匠的手艺和熟练程度。”王樟高说,每一个作品都需要制作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加之平和清静的心态方可完成。 汗水不停地从脸上淌下来,但是他却顾不得擦一下。化料后,趁着温度王樟高将熔化的银料倒入金属模具中,待其凝固后,将其碾轧成片,并根据需要将这些银片加工成各种形状…… 纹饰多变 造型千变万化 古人有“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之说。银器自古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故历代均“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其《茶经》云:以银制壶且雅且洁,既可完整保持茶之原味,且用之恒久,但很奢侈。 王樟高说,穿越经年历史,银器之所以历久弥新,受到大众广泛欢迎,除了银器制作技艺精美之外,还因为它具备了许多实际功能。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明确指出银可以入药,具有“安五脏、定心神、治惊悸、坚骨、镇心、明目”的功效。此外,银器中的银离子还具有杀菌作用,尤其在历代皇家中,餐前验毒的常用工具就是银器。 “打银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做一件银饰少则几个钟头,多则十几个钟头,一把银壶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时间。纯手工制作需要掌握银子的温度和力度,每一步都需要很小心。”王樟高拿出正在画的银壶样图给记者看,细看每把壶,它的纹饰不同,造型千变万化。“每打一把银壶,我都先画样图。” 据了解,这类银制茶器均须施以精巧纯熟的手工打制,运用传统工艺技法铸、锻、刻、镂、编织、堆垒、镶嵌等。其中,工艺难度最大、最精妙的是“一片造”银壶,还有博大精深的各种錾刻技艺。如今,王樟高依旧保留着这些传统技艺。 “做一个银匠其实很讲究。”王樟高说,但这个“讲究”并非是对外界物质条件的高要求,而是心中对于技艺的敬重,即要有成为艺术家的强烈渴望,又要苦苦坚持,付出的辛苦和汗水才能在银与火中锻炼出完美的作品。薪火相传,雏凤声清,千年绵延的技艺背后是一个个银匠苦心孤诣的静默身影,在一锤一錾里细磨耐心,达到对技艺完美的追求。 亦古亦今 可用可赏可藏 曾几何时,铁锤次第落下的叮当声,犹如一串串飘荡着的清脆音符,成了人们遥远的记忆和珍藏在心间的故事……如今除纯手工粗制的银饰还有个别艺人在制作外,会精细银饰手工打制技法的匠人已十分少见。 为了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艺,每年王樟高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去云南大山里交流学习白族手工银饰锻制技艺。这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手工锻制技艺,如今已被列入国家30种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一些白族山区,男孩懂事的时候就会多多少少学习打造银饰,但坚持下来的人不多,世代相袭更是凤毛麟角。”谈及此,他很是惋惜。 据了解,我国的金银器雕刻艺术始于春秋晚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材料稀缺、贵重,工序烦琐等因素导致发展受限,日渐式微,并濒临失传。近年来,随着银制品材料及市场的逐渐放开,传承千年的银器炉火被重新点燃,铿锵的手工艺得以延续,银器逐渐成为当今国际收藏市场的新宠。 王樟高工作室里的手工银壶,其器形、壶流、壶盖、壶钮、把手,既融入传统技艺之精髓,又糅进设计师的妙想佳构,千变万化;能工巧匠毫厘必较的淬炼、敲打,几乎达到“吹弹可破”的境界。特别是既经典又出新的造型,流畅的线条、精美的纹饰,以及鎏金、髹漆工艺的装饰,蕴涵着古器的风采与神韵,呈现给世人流光溢彩的精致与典雅。在王樟高看来,这种高贵典雅且具恒久性的银制茶器,融实用、养生、审美于一体,可用可赏可藏,又可凭吊古风,享千年风雅。 |
GMT+8, 2025-5-10 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