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标准启动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乌伤大地上,升腾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力量”。我市严格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求,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中掀起“追寻真理味道、勇当改革先锋”的热潮,达到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 2021年,谢高华老书记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商城集团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委书记袁家军批示把“义乌发展经验”金名片擦得更亮;婺剧《义乌高华》入选省党史学习教育推荐巡演剧目;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五指导组、省党史学习教育第五巡回指导组来义指导工作期间,对我市利用陈望道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特色做法表示肯定……荣誉的背后,书写的是我市广大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初心与使命,展现的是185万余名义乌人凝心聚力谱写的“红色”华章。 学史明理,“真理味”党史入脑入心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足以培根铸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回顾过去的一年,学习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走在前列、当好示范。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在浙江》等学习内容,开展集中学习9次、专题活动4次。 行动,就是嘹亮的号角。在市委的示范引领下,全市不断掀起学习热潮,各级党组织依托主题党日、周一夜学、“三会一课”等载体,深学细研百年党史、“七一”重要讲话和六中全会精神,共各类专题学习6000多场,完成基层党组织书记2919人轮训。 义乌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地,红色资源丰富,充分挖掘好、利用好优势资源,让学习充满“真理味”“义乌味”“改革味”,这是铮铮誓言,更是切实行动。 去年4月,市委党校连续推出四期“学党史∙开新局”——献礼建党100周年云课堂,直播当日共计吸引45.5万人次观看,加上后期云课堂的回放点播,收看观众超50万人次。 如何让人人爱学党史、乐学党史?我市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引导党员群众深入探访陈望道、冯雪峰、吴晗等“名人故居+专题展馆”,沉浸式畅游上溪、大陈等地红色精品线,运用“线上+线下”平台,全力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通过“党史+艺术”“党史+文创”“党史+直播”等全新方式,点燃全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党史的热情。 传承“红色根脉”,义乌流动党员就地学党史。对外出流动党员,推出“云上课堂”,开设党史“三微”掌上课堂,组织开展在线学习、交流讨论;对市内流动党员,落实同亮相、同学习、同活动、同履职、同服务“五同”管理,确保党史学习教育不缺位、不掉队。打造448个“驿家亲”红色驿站,为外卖、快递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学习场所,确保一个不落。 学史增信,“立体式”感悟力量源泉 “义乌发展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经验,是浙江县域发展经验的缩影,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留给义乌的宝贵精神财富。去年6月8日,“义乌发展经验”理论研讨会召开,深入研讨“义乌发展经验”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实践成就和现实意义,形成系列理论研究成果。 过去一年来,我市聚焦深化“义乌发展经验”等主题主线,坚持“声”入人心,在理论宣讲上深耕细作,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特色巡回讲、“后浪”一线讲等,开展了自上而下、由点及面、有声有色的理论宣讲,在悟思想中讲好党史故事。 群众在哪里,宣讲就深入到哪里。为做好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我市整合全市宣讲资源,优化宣讲队伍结构,实施1支“市委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示范讲、5支特色宣讲团广泛讲、6大基层阵地覆盖讲的“156”宣讲行动。组织市委宣讲团和望道宣讲团等70余个宣讲团1500人开展“追寻‘真理的味道’”等宣讲活动,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宣讲4200余场,覆盖党员和群众近200万人次。 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去年9月1日,我市26万名中小学师生,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推动红色基因赓续传承。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我市坚持“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基调定位,组织开展“我在首译地 给党唱首歌”、“印迹初心”西泠印社百名艺术家篆刻展、红色电影展映等宣教活动,全市各阶层、各群体踊跃参加,活动覆盖人群超过300万人(次)。榜样的力量穿越时空,直抵人心。通过一系列专题宣传教育活动,汇聚了信心力量,党员、群众人人争做“红色根脉”的忠实传承者、坚定守护者、自觉践行者。 学史崇德, “暖心式”服务改善民生 在倾听呼声里、解决难题中,党史学习教育变得更加真实可感。义乌把“三为”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用心用情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 通过“找真问题”实现“解真难题”。聚焦企业群众的所思所想和所需所盼,在全市层面推出“两问大走访”活动;针对前期走访中群众白天不在家,走访调研不深入等弊端,升级推出“两问大夜访”行动。市级层面公开公示重点实事项目134项,全市各单位谋划实事项目454个,全市各村(社区)及各基层党组织联动梳理发布“微实事”清单,全年解决问题1.35万个。 如何把事办进人民的心坎里?我市深化“百团助万企”活动,以“最大助力”提供“最暖服务”。以服务企业“一件事”为思路,充分整合各部门优势资源,组建15个助企服务团、142个专业服务组,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为全市企业提供精准精细、专业到位的组团服务。根据企业差异化服务需求,举办“春风暖企行”活动12次,帮助143家企业现场解决问题或明确方案159件。 在义乌,老百姓遇到急难愁盼事,点点鼠标就能求助,如同网购一样方便。这得益于我市创新上线的“义码通”问题直通平台。实现了构建集问题收集、筛选、派发、办理、查询、评价、大数据分析的工作闭环,企业群众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端口直接反馈问题,办件进展、办理部门等信息实时可视,以“最小打扰”取得了“最佳体验”。目前,累计收集各类问题2111件,解决问题2086件,企业群众满意率达96.4%。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出台加强“一把手”监督十条意见,标本兼治深化反腐败斗争,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 学史力行, “台阶式”发展正当其时 “站位高、民意足、创意多、效果好”,去年7月,中央政研室、中央改革办对义乌改革成果竖起了大拇指。我市全面深化改革,27项省级数字化改革揭榜挂帅项目在义乌实施,小微权力“村务钉办”入选省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汇编的党史学习教育百法百例。 对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而言,迭代放大市场优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重要一环。我市积极拓展线上市场,去年直播销售超过200亿元。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等开放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外贸进出口额突破3800亿元,快递业务量跃居全国第二。 这里不仅有小商品,还有大产业。我市坚持项目为王,增量选优、存量提质,发展动能持续增强,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省级认定小微企业园数量全省第一。 配套服务好不好,关系群众生活工作的舒心指数。我市以倍增理念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新建投用中小学、幼儿园,引进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助推“产学研”一体化。去年建成新妇保院、启动建设儿童医院,实现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万元和4.7万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8000亿元……2021年,义乌牢记嘱托、实干担当、勇毅前行,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集中学习教育有期限,践行初心使命无穷期。商城大地,广大党员干部正以炽烈的为民情怀和干事热情,在全力谱写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设新篇章的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
GMT+8, 2025-7-7 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