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岁月留痕 乡村蝶变

2022-2-21 09:11

摘要: 周六早晨,细雨淅淅沥沥。我和几位文友驱车到苏溪镇参加一个文化活动。远远看见右手边一大片林立的楼房,微雨中显得清新雅致。一文友向我打趣道:“这是六都村,你老家呦!” 虽说此“老家”非彼老家,但我心底还是 ...


周六早晨,细雨淅淅沥沥。我和几位文友驱车到苏溪镇参加一个文化活动。远远看见右手边一大片林立的楼房,微雨中显得清新雅致。一文友向我打趣道:“这是六都村,你老家呦!”

虽说此“老家”非彼老家,但我心底还是涌起几分家乡情怀。汽车缓缓从小区门前驶过,生机盎然的绿化带,宽敞平坦的马路,进出不断的小车,悠然漫步的居民一一映入眼帘。六都村,俨然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小区。

据记载,清朝时,巧溪山区一带统称为六都坑,群山里分布着屏风石、双溪、里西岗、仙下、仙顶5个自然村,蜿蜒的六都溪穿村而过。得益于下山脱贫的政策,10多年间,5个村的大多村民先后搬迁定居到了阳光大道和苏溪镇前街交界的这一区块,并取名为六都村。而巧溪大山深处的仙顶村就是我的老家。

仙顶村位于义乌、东阳和诸暨三县交界处。那是一个鸡鸣三县、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村庄隐匿在深山之巅,据说以前住过神仙,所以村名叫仙顶。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绵延横亘的高山深涧,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岁月里,勾勒了舟车不通、地狭民贫的悲情轮廓,印记着“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无奈。

仙顶村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竹海连绵。山民们靠竹吃竹,几乎人人都会制作箩筐、竹篮、畚箕等家什。我的爷爷英年早逝,奶奶带着几个儿女艰难度日。作为老大的父亲,成年后凭着一身篾工手艺跑到山外打工贴补家用。

能说会道的父亲在苏溪镇立塘村做活时,与母亲暗生情愫,私订终身。母亲不顾家人竭力反对毅然嫁进深山,开始了上山砍竹、做篾工活、操持家务的艰难繁重生活。咬牙苦熬几年后,年轻的母亲实在撑不下去了,在大哥4岁那年,逼迫父亲逃离仙顶,在楂林安家落户。

10岁那年的春节,我第一次踏上仙顶村的土地。我们一家浩浩荡荡地一大早从楂林出发,一路上或歇息或吃干粮,直到天黑才走到仙顶村。坑坑洼洼的山路,把坐在手推车上的我和二姐的屁股震得酸痛。

第二天早饭后,我和二姐在村里溜达。这里的房子依山而建,高低错落,从一户走到另一户,有时还得爬山越岭。一间间泥房、木房或竹房灰败简陋,三三两两的山民坐在自家房前埋头做篾工活。我俩很快失了兴趣,就跟着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钻到竹林里玩耍。

两天后大人们回楂林了,却把我和二姐留下来,说是开学前再来接我们回去。奶奶家的生活真是拮据,老旧的木房,残缺的家具,打补丁的衣被,两盏煤油灯伴晨昏……虽说一年到头,父亲会送一些钱物过来,两个叔叔也拼命地做篾工活,可随着叔叔们的娶妻生子,家庭开支越来越大,50岁出头的奶奶已熬得满头白发。

新鲜劲过去后,我和二姐开始度日如年。尽管奶奶一家挑最好的给我们吃,可粗糙的玉米糊、玉米饼,没有油腥的霉干菜,实在难以下咽。我俩疯狂地想吃肉,想吃在楂林吃到过的一切点心,以至睡梦中常常流出口水。

好在奶奶家有一个邻居——陈叔。他的大儿子在山外工作,给他留了一辆旧自行车。陈叔一周骑车到山下一趟,除买些生活必需品,还会给家里小孩带回点零食。慈祥的陈叔待我和二姐很好,每次去山下不忘给我们带一份零食。仙顶村的贫穷困苦,零食的美妙滋味,随同陈叔和蔼可亲的面容一起深深镌刻在我童年的脑海里。

“风烟不改年长度,终待林泉老此身”。记得读高中和上大学的暑假,我又去过那里两次,还特意给陈叔带了礼物。可那时的仙顶村,山路依然坑洼,房屋依旧破败,老去的山民仍坐在门前做活。奶奶去世后,叔叔的儿女渐渐长大,他们不愿待在山里,或远嫁山外,或成上门女婿。老家只剩下几个孤独的老人与孤峭冷寂的山林厮守,细数着岁月的沧桑。

山外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终究也度了仙顶村。2003年,乘着“下山脱贫”的春风,仙顶村的一些村民与邻近几个村的村民一起走出大山,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听说陈叔一家也在下山脱贫之列,而我离世的叔叔婶婶却没了这个福分。

往事如烟随风去,此情此景堪品味。当天的文化活动结束后,我邀文友上我的“老家”六都村逛逛。

从自动车闸处驶车进入,只见左边是一块高大的红色五角星村牌,上书“六都村”,右边有“六都村景区导览图”“游览指示牌”等牌子。停好车,一行人沿指示牌所指方向边走边看:小区内外树木葱茏,花艳草绿,一条红色漫步道在围墙外蜿蜒着伸向远方;楼区道路四通八达,路上除树叶花瓣,难见垃圾;数十幢楼房整齐排列,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阳台上,绿意盎然,花团锦簇……

信步走到中央广场,因天下雨,广场上空旷静谧,人影寥寥。只有舞台一侧的生态垃圾处理站,有一位保洁员在使劲地擦着垃圾桶。不远处,LED显示屏上播放着垃圾分类优秀户和不到位农户的名单。

正观望着,远远地见七八位老者撑着伞向休闲长廊汇聚。我们的到访,打断了他们有说有笑的聊天打趣,几人扭头齐齐看向我们。这一看不要紧,我惊喜地大叫一声:“陈叔!”

算算年龄,陈叔应该八十出头了,可看他精神很好,脑子反应也快。他愣了一下马上认出了我,并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放。身边的两位大娘也是仙顶村人,连连说认识我的父母。问及现在的境况,不善言谈的陈叔还没说话,她们就激动地抢过了话头。

“现在生活好着呢!我和丈夫每月有近4000元钱的养老金,房子出租每年还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儿子儿媳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工资也不低。”

“这里生活很方便的,门口有公交车,有各种商店,到镇里赶集也方便。广场上只要天晴,到处是跳舞、打球、健身的人,热闹极了。”

陈叔嫌两老太喧宾夺主,硬拉着我们到他家做客。陈叔家是四层半垂直楼房,院子里绿植盆景相映,假山流水成趣,室内装饰奢华大气,电器音箱高档齐全。在陈叔热情的张罗声中,我们得知,他儿女有在外工作的,也有办厂的,条件都不错,双休日才会回家团聚。平时,只他跟老伴住家里,但并不觉孤独。

“平时我爱去文化礼堂聊天,看书、下棋,老伴喜欢唱歌、跳舞、逛街。我俩还经常跟村人结伴去外地旅游。”陈叔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似乎都写着“满足”两字,“这样的日子过不够呀,真想活到100岁!”

六都村的美丽蝶变,正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下山脱贫为山村带来的美好生活;也似一支画笔,描绘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

江湾小学开启“行走的课堂”  廿载爱心书包漂流路 26万份温暖照亮童心  从刚需到柔性 从“床边”到“心间” 7年试点,长护险的义乌探索  城市生活节 市民享便利  “五一”义乌文旅市场欣欣向荣  

义乌网

GMT+8, 2025-5-10 12: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