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在外的我,每次回家乡,都感到家乡不断在变。近几年村变美了,楼变高了,路变宽了,水变清了。去年五六月间在家住了两个月,发现最大的变化还是人的心态与状态。 (一) 在老家,过去熟人见面打招呼,不论何时何地开口就问“食过没?”现在见面改问“转过没?”由此可见,过去最现实也是最重要的是一日三餐,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填饱肚子;而现在,最重要的是健康,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出来转转(走路锻炼)。与乡亲聊天,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有福气,赶上了好时候”。 有一天,与一个多年未见的同龄乡亲相遇,他主动乐呵呵地与我打招呼:“荣斌,听说你在北京,我也有个亲人在北京。你肯定认识!”我愣了一下,一个同村人在北京,居然从来没听说过。问:“你亲人叫什么”。他说,“叫党中央”。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他点上了一支香烟,笑眯眯地说,“共产党,在我眼里,不,在我心里不是亲人胜过亲人。过去说养儿防老,但当我们老了,儿女也有一大家子的负担了,这时到他们家吃个饭,要个零花钱,浑身都不自在。而今,一日三餐到居家养老食堂吃现成饭,哪天走不动了,还有人把饭菜送上门。每个月有一两千元的养老金,一到日子,钱就打到你卡上,不要看人脸色,也不要张口要。你说,这样的政府,这样的共产党,是不是比亲人还亲!”这一番话,听起来真不是调侃,而是发自内心。我连连点头,“认识,认识。他也是我的亲人”。他最后还动情地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老了老了,没去享儿女福,却享到了共产党的福。共产党不仅是我们的亲人,更是我们老百姓的恩人”。 后来的一天晚饭后,遇到我一个小学同学的儿媳妇。五十岁上下的模样,性格热情开朗。只见她穿一身旗袍,撑着一把绢纺花伞,还摇了一把小圆扇,高跟鞋踩在老街青石板上,咯噔咯噔地姗姗而来。她主动告诉我,要去参加村里组织的旗袍秀。 “乡下年轻人也很时尚啊!”我打趣说。 “叔叔,我也不年轻了,儿子都上大学了。不过,谁让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呢,老人有政府管,孩人有学校管,我们累了大半辈子,也过过轻松日子。”她很开心地回答。 “那公公婆婆你们就撒手不管了?”我笑着呲了她一句。 “哪能呢?对长辈的孝顺是必须的。平时烧好吃的,先送给他们。他们有个头痛脑热的,我们第一时间去陪着。逢年过节,有满堂子孙围着。”说着说着她就乐了。 生活压力小了,日子好过了,家庭和睦了,整个村庄呈现一派祥和气象。在家乡的自来水塔上,霓虹灯闪耀着一面党旗和一幅标语“让党旗高高飘扬”,夜色中特别醒目。这是乡亲们感恩共产党的深情告白;是千年古村对伟大时代的永恒铭记。 (二) 我岳父黄仁廷将军,故乡在大别山,1929年参加红军,枪林弹雨中四次负重伤。主力北上后,他因伤重坚持在大别山打游击,还发展了武装力量,后带领这支红军队伍,编入新四军,并率先打响了新四军敌后抗日的第一枪。1955年被授予空军少将。此后长期在军队任职。四十年前,他病故时,组织上打算迎灵到安徽省或六安市的烈士陵园。但他生前交待,死后要葬回老家,希望能长眠在故居的后山上。遵从他的遗愿,他魂归故里。 你想知道,当年我岳父为什么留下遗愿,一定要入土老家,魂归故里吗?他在病重时交待后事,我们夫妻俩就在他病床边。他问我们,“你们知道我参加红军的金寨县有3个十万的故事吗?”他断断续续地告诉我们:“一个只有23万人的小县,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推翻旧社会,先后有十万多人献出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水库又有十万人搬进深山,十万亩良田沉在水底。这是多大的牺牲与贡献啊!想当年,主力红军长征,我与十几个伤员在大山里东躲西藏,坚持打游击。要不是乡亲们冒死掩护我们,冒死给我们送粮送盐,我们早就被国民党军队困死了。当地反动政府为了阻拦群众帮助山里的游击队,烧房并村划出了无人区,查封进山通道,控制了老百姓的粮盐。有一天晚上,我偷偷摸进村,在门外就听到一个母亲正在打骂小男孩。我进去后才知道,他们家断粮绝盐几个月了,天天靠野菜充饥,更难以忍受尝不到一丁点咸味。孩子发现家里藏盐的瓦罐子,就伸了小指头蘸了一点盐想放到嘴里,结果被妈妈发现了,把粘在手指上的那几粒盐巴又抢回到罐子里。全身浮肿的孩子大哭,妈妈也跟着哭。因为这盐是准备送往山里为游击队员疗伤清毒用的,看得比命还重。她非常心疼孩子但更操心山上红军的伤病,愣硬着心肠没让孩子蘸一手指盐巴。看得我都心酸地流了眼泪。他们舍出粮盐,舍出性命,甚至舍出孩子,为了什么?还不是相信共产党和红军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未来。可是,解放这么多年了,他们日子仍然过得这么贫困。我这从山里走出来的放牛娃,怎么对得起乡里乡亲?怎么对得起牺牲的战友,怎么对得起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我生前没时间回家乡,身后也要和乡亲在一起,看着他们生活富起来,日子好起来。才能含笑九泉!” 他还交待我们说:“我和你们妈的墓放在老家,你们才会经常回老家。对乡亲对亲戚要多关心,多帮帮。” 老将军感恩乡亲。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情怀。这境界,就是人民至上;这情怀,就是不忘初心。 几十年过去了,家乡脱贫了,高铁也修到村口了,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甜了。老将军可含笑九泉了。前年,当地政府顺应民意,在将军墓的山前修了一个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基地。每年尤其是清明节前后,有许多人来缅怀革命先辈,在这里庄严宣誓,立志要把红旗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想,这就是感恩的真正意义。 |
GMT+8, 2025-5-10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