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大众耳熟能详的《清明》出自晚唐诗人杜牧之手。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江南春来早,清明这天下着如织的缠绵细雨。路上的行人衣衫湿漉,身上顿生寒意,心中平添惆怅,整个人恹恹的就像找不到魂魄。此时,就想找个酒家歇歇脚,饮几杯暖酒浇一浇思亲的愁绪。忽然,远处隐隐传来牧童悠扬的笛声,诗人就循声而去,问那小孩哪里有酒可以卖。小孩啥也没说,只是笑着用手指指远方……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吴惟信的这首《苏真堤清明即事》,则向世人生动地展现了一幅迷人的游春画卷。 清明时节的西子湖畔,杨柳依依,梨花一枝春带雨,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美景面前,大家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踏青游湖的人们已渐渐散去。悠扬的笙歌虽已消逝,但夜幕下的西湖仍万树流莺,鸣声婉转,宛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的七言律诗《寒食野望吟》。诗人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扫墓情形,表达了自身的思乡之情。 又是一年春草绿,清明如约而至。在乌啼鹊噪的郊外,只见荒冢林立,芳草萋萋。祭拜的人跪倒墓前,焚一炷香,哽咽地诉说哀思。风吹得纸钱在空中乱舞,墓前洁白的梨花、海棠花映着白杨树灿烂如昔。故人音容笑貌还在眼前,如今却阴阳相隔,怎不教人唏嘘感叹!风凄凄、雨潇潇,更添心中凄凉。 |
GMT+8, 2025-8-25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