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放风筝 编者按:草长莺飞,万物清明。清明,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正值人间最美四月天,宜插柳踏青,陌上放歌;宜放鸢逐春,尽享春色;宜念念不忘,慎终追远。让我们在这样的日子里,一起温习俗、追古意、品诗词、思故人,推开所有烦恼,迎接满满春意。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人们常常扫墓祭祀、缅怀祖先。 清明时节,正值草长莺飞、百花盛开,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古代,除了禁火、寒食、扫墓之外,清明还有很多习俗,如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条等。 祭扫 对义乌来说,清明最重要的是祭祖。根据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写的《义乌民俗》记载,义乌人祭祖要到祖坟前压纸,表示后继有人,遗泽绵长。即使定居外地,也要回乡致祭。祭品虽有变化,上香、烧纸、化锭必不可少,并仍用羹饭(肉、饭、酒)烧祭。清明祭祖的肉往往舍不得马上吃掉,留作以后几天炒菜。清明祭祖,节日前三天,节后四天都可举行,谚云:“清明冬至,前三后四”,但有“寅日不祭祖”之说。 当前,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各地纷纷倡导健康祭扫、安全祭扫、文明祭扫,提倡通过网络祭扫、鲜花祭祀、植树缅怀等方式祭奠亲人。“云祭祀”“云过节”,过一个“网上清明”已成为广大市民过清明节的主流。一杯清酒、一桌应节食物……只要心中有这份情怀,在家同样可以缅怀先人,感受节日气氛。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活动。 据《义乌民俗》记载,清明节这天,城厢男女老少,三两成群,郊游“踏青”。儿童戴柳圈,有“戴凉柳,看娘舅”之说。古有俗,女子以葱白为花与蚕豆花叶杂插于头或髻。牧童于拂晓前吹树皮号角,邀伙伴牵牛到田野荒地抢吃青草,谓之抢青草。私塾放清明假。清明节成为我国法定节日后,义乌多个村子迎龙灯,或演清明戏。 做粿 美食和仪式于中国人的节日或节气而言,不可或缺,从“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诗句中,就可以想象和感受到古人大饱口福、大快朵颐的场景。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元宵的汤圆,很多传统节日都有属于自己的美食,清明节也不例外。 每到清明,南方很多地方要做一种叫清明粿(也有叫青团)的食物。清明粿谐音“聪明粿”,意为吃了使人聪明伶俐。一般来说,清明粿外皮绿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较软,久置后变硬。 义乌也流行吃清明粿。每逢清明节前夕,各镇街的巧妇们会用一定比例的糯、粳两种米粉,和以舂细的“青”(鼠鞠草嫩叶),揉均匀,以红糖芝麻为馅,做成三只角的青粿(也叫清明),有的还捏成羊狗动物状。一般来说,清明粿会做成圆形、三角形、饺子等形状,里面的馅儿有咸甜之分。其中,甜馅大多用炒芝麻粉或豆粉拌红糖制作而成,咸馅则主要用肉炒笋、雪菜炒肉比较多。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和以上几个习俗相比,下面几个清明节的民俗活动对义乌人来说相对陌生——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据说其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为自己带来好运。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起源于宋代,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是为了训练武士。 |
GMT+8, 2025-8-25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