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立贞节碑亭或贞节牌坊,是为了专门表彰一些忠孝双全的优秀女性。所有设立的贞节碑必须由礼部统一设置,以皇帝的名义表彰,碑头一般都刻有“圣旨”二字,是一种很高的褒奖。 在大陈镇楂林二村就有这样一座清朝光绪年间的钦褒节孝碑亭。一位朱姓女子凭着坚忍和节孝,赢得皇帝亲颁批文赞颂并立碑。 钦褒节孝碑亭是官方称法,附近村民都叫它“寡妇凉亭”。碑亭坐落在楂林二村东侧约70米小山西南山脚下,不远处是缓缓流淌的九都溪。据说,以前山脚下曾是一条八都至诸暨的官道,人来车往,甚是热闹。 而如今的钦褒节孝碑亭,虽说仍气度不凡地屹立在翠竹中间,但难掩沧桑和荒凉:歇山顶两角丢失,檐石板断裂,门槛栏板缺失;亭内横七竖八地堆放着柴草枯竹,周边杂草断枝满地;亭侧配电房、电线杆兀自挺立;亭后坟冢林立,荒草萋萋…… 据相关资料显示,钦褒节孝碑亭建于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坐东北朝西南,长2.65米,宽2.37米,高4.39米,所有构件均为红砂岩石打制而成。三段式金刚座台基,四柱单间,柱础形制与台基同,单檐歇山顶,四角起翘,翼角下按浮雕夔龙纹牛腿各一;亭子四面均设月粱,月粱下左右按卷草纹雀替。月梁、平板枋等构件雕刻精美,月梁中部浅浮雕麒麟、蝙蝠、金蝉等吉祥图案。两侧雕饰卷草纹和龙须纹,平板枋中部剔地起凸,前后左右分别雕成方形牌匾和扇面式,上以双钩法阴刻“彤管扬辉”“柏舟矢志”“冰清”“玉洁”,梁上雕饰仰莲瓣纹。 有专业人士表示,该类建筑迄今在义乌境内仅发现此一处,对研究封建礼教制度和清代建筑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钦褒节孝碑亭是怎么来的?朱姓女子身上又有着怎样的凄美故事? 在附近田野劳作的黄姓老人讲了一个传说:朱氏是浦江人,经媒人介绍后嫁给楂林一骆姓男子,结婚时小夫妻都才二十来岁。那时恰逢社会动荡,他们相敬如宾的日子过了还不足一个月,丈夫就被人掳走,没多久就传来死讯。丈夫去世后,朱氏就一直守寡,边辛勤操持家务边精心服侍婆婆,抚养儿子,一直到老。 死后,她一生守节又孝顺的德行在村里传为美谈。后来,当地一位举人将此事上奏给当时的光绪皇帝,皇帝深受感动,于是就有了这个碑亭。 妇人守节有的出于自愿,也有很多是迫于大环境不得已的。几十年的寡居,青灯荧荧,孤眠独宿,个中的矛盾和痛苦,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也是外人所难以知晓的。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所说:“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她。” 老人的说法在楂林二村《楂林骆氏宗谱》中也有记载:“祐二百九十八,讳学礼,字约堂,号趋庭,又讳文礼……同治壬戌年十一月被粤匪掳,光绪丁未招魂葬乐闲游山脚地。娶浦邑朱锦公长女,青年守志,光绪癸巳年由礼部提请旌表,赠‘彤管扬辉’匾额,丙申年建碑亭,入节孝祠。” “据说,以前亭内还有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碑上悬挂皇帝的圣旨,还详细记述着建亭以志节的缘由和事迹。可惜,后来时被毁。”老人遗憾地说。 “圣旨”不见踪影,但四根石柱上雕刻的不知出于何人之手的楹联依然十分清晰,浓缩了朱姓女子一生的辛酸:“红巾历劫鸳帷冷,白发承恩凤诰新”“百千年姓氏常昭,三十日尘缘忽断”“竟使人称堕泪碑,何须身化望夫石”“卅载养姑完妇职,一灯课子慰夫魂”。 |
GMT+8, 2025-5-11 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