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义乌倡导市民就地过节,图中游客漫游马畈花海好惬意。 持续性的新冠疫情,给个人、家庭和企业造成重大影响。居家办公、酒店隔离、非必要不外出……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由于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人们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们接到的案例中,最多的是因疫情引发的焦虑、恐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亲青帮”工作室副主任贾春梅表示,今年以来,城市有爱“亲青帮”工作室心理咨询热线已接到235例电话咨询,由疫情引发的不良情绪占比最高。贾春梅静听他们的倾诉,认同他们的感受,帮他们舒缓紧张情绪,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并接纳它。她认为,与其强求自己做到情绪稳定,不如接纳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它,学会与其共处。 疫情反反复复,汽车销售员产生焦虑 “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遇到什么难事了吗?”……在城市有爱“亲青帮”工作室的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中,很多时候,志愿者刚刚这样张口询问,电话那一头的人就会不受控制地哭起来。 都说“金九银十”,作为某品牌汽车销售员,临近年底,本该是小天(化名)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可由于疫情来临,汽车门店暂停营业,消费者足不出户,街道空了,客户消失了,小天的钱包也空了。濒临崩溃的小天,拨通了心理咨询热线,在志愿者疏导下,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情绪稳定后,小天说出了自己的困境——居家办公,只能和一些老客户线上交流,找不到新客户,本以为疫情马上会过去,没想到,两年多来,疫情反反复复,汽车销售市场进入“寒冰期”。 一边是家庭脊梁,另一边是愈发艰难的职业之路,小天泄了气:曾经干劲十足的他,变得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曾经见人自来熟的他,变得沉默寡言;曾经是年度销售冠军的他,领导交代任务时变得心不在焉。这段时间,在同事鼓动下,小天开始研究起了股票,刚一入门,就跟着同事操作,没想到一连遇到好几个跌停,让他瞬间泄气,情绪失控,朝着带他炒股的同事发了一通牢骚,现在同事们都不敢和他说话。 “我怎么像变了个人似的?”小天搞不懂自己的情绪,他对咨询师说,“我发觉自己真的好累,活着没意思了。” “疫情确实给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困惑。”咨询师耐心倾听了小天的讲述后,对他的境遇表达了同情,并助其客观分析目前所处的困境,探讨能采用哪些积极的方法去应对,最后安慰他,面对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产生不良情绪是正常的。很多成年人都不敢直视自己的负面情绪,认为自己不应该焦虑或者发脾气,为此责怪自己,内心矛盾、纠结,更加无法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成年人一定要先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再想办法积极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困境。 一线防疫人员需要理解和鼓励 “妈妈,你和爸爸什么时候可以回来陪我呀?数学题好难,我都不会做啊!” “儿子,你什么时候把女朋友带回来一起吃个饭呀?” “老爸的手术一切顺利,你在外面也要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 …… 内疚、惭愧、自责……在我们身边,一些参与一线防疫的工作人员,时常被类似的负面情绪绑架。 维维(化名)是市区某公立医院的一名医生,老家在湖北。今年是他工作的第四年,投身防疫、无法回家的第三年。 医院忙碌的工作日复一日,临时通知出发采样的消息一个接一个,想到新冠疫情发展的未知性,想到年迈的父母,想到多年未回的家,维维感慨万千,忍不住悄悄流泪。 疫情下,和父母的团聚、和朋友的见面不得不无限延期,面对父母和朋友的抱怨,维维心里不是滋味。他有时候会想:自己当初做医生这个决定正确吗?当了医生后,连父母生病都帮不上忙…… 社区工作者金恩(化名)也感同身受。频繁的全员核酸检测演练、昼夜不分的工作,令他压力倍增;大爷大妈不会用手机,要耐心地教;对于防疫政策,居民不理解,要反复解释,可自己的辛苦仍处处得不到认可。 无数个这样负面情绪侵袭的时刻,悄无声息地慢慢击垮他们,最终不得不偷偷拨打心理咨询热线。 “一线防疫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需要得到关注。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只是多一分理解,或者领导的一句鼓励和支持。”贾春梅说,那些留守在原有岗位上的人们也同样需要获得精神慰藉。 出现心理焦虑,应及时寻求帮助 “今天,你抢菜了吗?”面对疫情的再度反复,“抢菜风云”又陆续开始上演,市民们纷纷涌向超市、农贸市场,所到之处“片甲不留”。即使买回食材后发现没地方放、消耗不完,抑或根本用不上,但许多人仍然会忍不住买买买。 家住稠城街道的虞阿姨就是“抢菜大军”中的一员。“心里总想着疫情啥时结束,导致心情不好,整天不是躺床上就是躺沙发上,几天下来,老是头晕。”虞阿姨说,她知道不好的心情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实在放不下焦虑心态,尤其是听到楼下的防疫广播一直不间断地播报,心里就像有数万只蚂蚁在撕咬,让她更加烦躁,只有去“买买买”才能让自己放松。 独居在家的朱奶奶,因为子女都在外地经商,每当疫情有个风吹草动,她就非常想找人倾诉,但和亲戚们交流后,更焦虑了。再多打几个电话,亲戚们也都不愿意接听,但她还是想找人说话。 “儿子和女儿本来说国庆节会带孩子们回来的,我把礼物都买好了,现在疫情防控形势这么严峻,怕是又回不来咯!”说到这里,朱奶奶的眼神逐渐黯淡下来,“过年能回来就好,大家平安就是最好的。” 她们最后都通过拨打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得到专业心理咨询服务人员的指导,缓解了焦虑,平复了情绪。 “我们接到这类电话,首先会倾听他们的诉求,然后告诉咨询者不要过度去关注这类信息,这些信息只会让自己更加焦虑和恐慌,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平时想做而一直没时间去做的事情上。”贾春梅说,比如,和家人认真相处,做一顿饭,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读一本平常没有时间读的书,也可以听听音乐放松心情,或利用居家时间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做个规划等,都不失为调整自身情绪的好办法。 疫情下,怎样合理安排假期生活 “近三年的疫情常态化防控,目前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人们在面对变幻莫测、反反复复的疫情时,情绪常常会不自觉地处于起伏不定中,内心也会慢慢变得疲惫不堪。”贾春梅说,在曾经没有疫情的“十一”长假,看到的都是“亲人团聚合家欢,外出旅游好心情”的美好景象,可如今由于受疫情影响,也为了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我们需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就地过节,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在思想上必须时刻紧绷防疫这根弦,因此相比以往的“十一”长假,今年我们注定会收获不一样的心情。 贾春梅建议,假期来临之前,大家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注意劳逸结合,使自己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中,不妨试试下面的一些做法。 读书学习,既可减压,也能助跑。8月,我市经历了一次严峻的疫情考验,9月,我们加速了复工复产进度,不断与时间赛跑,希望能够趁着今年的最后几个月,把之前被疫情耽误的工作时间抢回来。因此很多人会让自己持续处在一个超负荷压力状态下,时间久了,就容易不自觉地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在“十一”长假期间,我们建议大家适当放缓匆忙的脚步,多增加看书学习的时间,让大脑有休息和调整的机会。要知道,不断地学习还可以让我们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打开自己新的思想格局,助力自己更好地规划未来。 均衡营养是保证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基础。抵御病毒侵袭,最可靠的力量是我们自身的抵抗力。不管是面对反复的疫情,还是面对繁忙的工作,越是焦虑不安时,我们越要维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平时的一日三餐,我们一定要多注意膳食平衡和营养搭配,保证优质蛋白质(如蛋、奶、鱼类)、新鲜蔬菜水果(尤其是绿叶菜)、谷类摄入,千万不能餐餐速食,简单应付,只有身体状态调整好了,我们的心理状态才能好起来。 合理规划假期生活,聊天沟通心情舒畅。“十一”长假期间,很多人觉得既然不能外出旅游,就选择宅家,把所有时间都消耗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上。时间久了,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容易让人产生空虚感和无价值感。因此长假在家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每日生活内容丰富。趁着假期空闲,我们可以多与平时没时间联系的朋友或家人联系,通过电话或视频等方式沟通,增进双方感情,同时,聊天沟通还具有向他人学习、打开思路、缓解压力、减轻孤独感的作用。 |
GMT+8, 2025-7-2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