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最初指同一书籍的不同印本,后来指同一类事物在不同介质上的体现形态。 先民的某一类刻符、《诗经》的某家批注、《兰亭序》的某个摹本、杜甫诗集的某个刻本、某个窑系中的一款梅瓶、某地年画里的关公形象、《共产党宣言》的某个语种译本……都是各个领域、各种主题的具体版本。 版本是记录人类文明进步、见证社会生活变迁的载体。每一种版本后面,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丰富的时代信息。 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文润路1号的杭州国家版本馆,在版本中找寻时代变迁的义乌印记,倾听版本背后的义乌故事。 《共产党宣言》译本 ——革命道路上的红色印记 走进杭州国家版本馆,徜徉在各式各样的版本里,版本如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帧帧“截屏”,似历史记忆中的一个个“闪存”。版本馆一楼至二楼楼梯位置,有一块展示区域特别醒目,放在该区域展示的是各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现场展品中,记者看到了《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第一版、第二版(仿制品),另有成仿吾翻译、华岗翻译的不少《共产党宣言》译本。 第一版封面,印着红色的马克思半身坐像,画像上方印有“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等字样。这本《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由于排版疏忽,封面书名“共产党宣言”错印成“共党产宣言”。1920年9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印刷第二版,封面也改为蓝色。 据了解,《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问世,影响遍及全球,被译成110多种文字,出版2400多种版本。其中,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陈望道于1920年在故乡义乌分水塘翻译的。可以说,《共产党宣言》与浙江的渊源由来已久。如今,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你可以看到从1888年至2018年出版的36种语言、1000多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工作人员介绍,馆内《共产党宣言》系列版本1140多册,来自同一位捐赠者——浙江奥特莱斯广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亮。金亮向杭州国家版本馆捐赠的《共产党宣言》版本内容包含图书、漫画、音频等。其中1888年英文版有恩格斯亲自写的序言,是全世界存量极少的早期珍稀版本。 “与这笔珍贵红色文献的相遇,缘于一次巧合。”12月27日,记者致电金亮,他表示,悉数捐赠,不仅是其本人的想法,也是为了信守一份诺言。 之前,书籍收藏圈传出一则藏书转让消息:一位研究《共产党宣言》多年的北京藏友因个人原因,想为自己珍藏20余年的千余种《共产党宣言》找个“好归宿”。接洽过程中,这位藏友的一句话,让金亮决心接手这批藏书,并承诺将它们全部捐赠。“他说,希望新主人能保护好这些藏品,要么自己收藏,要么就捐赠给图书馆等有需求的研究机构。” 两人一拍即合,北京藏友将这批《共产党宣言》以当初购置的原价全部转让给金亮。2020年8月,期待已久的藏品从北京邮寄到浙江,整整8大箱。2020年11月28日,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当天,金亮兑现承诺,将1140多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全部捐赠。 在相关人士看来,金亮捐赠的《共产党宣言》版本全、质量高、系统性强,填补国内外对《共产党宣言》全面系统收藏的空白,为相关研究打开新的空间。 各类证件 ——改革开放中的发展印记 杭州国家版本馆二楼,一面“证书墙”格外引人注目。“证书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证件。记者惊喜地发现,墙上的大半证件来自义乌。 红皮黄字的义乌县官塘中心学校毕业证书、义乌县人民政府宅基地证、义乌县自行车行驶证,白纸黑字的个体劳动者协会会员证,1988年义乌县人民政府结婚证,1994年义乌市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所颁发的房屋租赁许可证,1999年义乌市国家税务局颁发的税务登记证,还有结算存折、党费证、妇幼保健证…… 一本本证件,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回忆。不少特殊的证件,更是不同时代的独特印记。比如义乌县自行车行驶证,20世纪80、90年代,流行的四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缝纫机。家里有辆自行车,是倍儿有面子的事情。现在,每辆汽车都有《机动车行驶证》,以前的自行车也有行驶证。行驶证内,标注了一些行驶规则,还有车主的姓名、单位、住址及厂牌、钢印号码、发证机关等。 佛堂镇倍磊村陈大伯回忆说,那时义乌道路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因此需要对自行车进行严格管理。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机动车越来越多,自行车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自行车行车执照完成使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众多证件中,义乌市稠江街道官塘片王贤爱、孙宝芳夫妻的名字出现多次。记者辗转联系到今年72岁的王贤爱。他告诉记者,1989年颁发的义乌市个体劳动者协会会员证,是其做生意的第一本证件。“这本证是在望江楼市场做生意时候的证件,当时我才刚刚开始做生意。”王贤爱说,1999年发的税务登记证,则是在篁园市场摆摊时候发的。 墙上还有一本小证件,是1987年义乌县农业局颁发的会计员证。这本证件的主人是义乌县尚经乡云溪村的骆光汉。“你一说云溪村,我还愣了一下。现在我们都已经搬进高层,并到通福社区。”今年78岁的骆光汉说,这本会计证是他以前参加村里会计培训时候发的。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担任村里的会计、文书,直到现在还兼着村里的文书工作。 高高挂起的还有龚英昌和金云娟结婚证。外皮是喜庆的正红色,上面是充满时代色彩的烫金字“结婚证”,还有大大的“囍”字和两条金凤,下方写着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制。里面粉粉的底色与当时流行的黑白合照,见证着这对夫妻曾经的美好岁月。 义乌改革开放历程,折射出浙江“富民强省”发展之路。这一本本来自义乌的证件,就是最好的时代见证。杭州国家版本馆内还设有浙江改革开放专题研究展区,里面的不少照片,留存着义乌历代市场与经商者的光影。 名人传记、文学作品 ——历史长河里的文化印记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在数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勤劳勇敢的义乌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义乌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市场,更在于特色、在于文化。 杭州国家版本馆内,记者看到义乌一代文豪骆宾王、抗金名将宗泽、妙手医圣朱丹溪、义乌籍状元王龙泽,还有近现代的陈望道、冯雪峰、吴晗等文学大家相关内容。翻开灿烂的历史画卷,义乌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文化传承,从各式各样的版本中扑面而来。 现场展示的汉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70版《宗忠简公集》一书中写道,“宗忠简公为南宋第一名臣,紫阳纲目以方之……”宗忠简,正是义乌宋朝抗金名将宗泽的别名。宗忠简公集,顾名思义,便是宋代宗泽撰写的诗文集。据史料记载,《宗忠简公集》为“宋代宗泽撰,楼昉编,清王廷曾重编。诗文集,八卷。” 不远处,便是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黄宾虹草书骆宾王《帝京篇》。“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黄宾虹笔下的草书,恣意洒脱、沉着酣畅,将文人的磊落感,表现得尽善尽美,也做到了笔墨传情。 再往前走,便是明刻本《产宝百问》。书上记载,展示的刻本为王宇泰先生(王肯堂)重订的堂藏板。“《产宝百问》为产科著作,五卷。原题元·朱震亨纂辑,明·王肯堂订正。本书系书商将宋·齐仲甫《女科百问》更改书名,托名朱氏而予刊行者。”朱震亨,便是义乌元朝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产宝百问》现存四种明刻本及日刻本、清刻本等。 《产宝百问》边上,还有商务印务馆1936年版的《格致余论》,因“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而得名,也是朱丹溪撰写而成。朱丹溪著名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俱载于此书,集中反映朱氏的学术观点,阐述相火与人身的关系,提出保护阴血为摄生之本,列色欲、茹淡、饮食诸论,强调饮食起居的重要性。 场馆内,还有义乌近现代名人传记《陈望道全集》《雪之歌——冯雪峰传》《清官梦——吴晗传》…… 博览古今事,物藏世代珍。每一个版本背后,都是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丰富动人的故事。无论是铭刻时代的版本文物,还是写本时代的简牍纸帛、版刻时代的古籍经卷,抑或是近代的印刷出版物或数字版本,都是生活的记忆、时代的缩影,更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
GMT+8, 2025-5-12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