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义乌花鼓:期待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2023-4-12 09:14

摘要: “稀奇稀奇真稀奇,水牛跌进汤罐里。一面锣,一个鼓,一个女人一台戏……”一曲耳熟能详的《花鼓遗韵》,伴随着清脆的义乌花鼓声传唱至今,不绝于耳。日前,记者走进城西街道望道书场,义乌市道情艺术团成员、花鼓艺 ...


“稀奇稀奇真稀奇,水牛跌进汤罐里。一面锣,一个鼓,一个女人一台戏……”一曲耳熟能详的《花鼓遗韵》,伴随着清脆的义乌花鼓声传唱至今,不绝于耳。

日前,记者走进城西街道望道书场,义乌市道情艺术团成员、花鼓艺人何群英正手持戏锣、腰缠花鼓,排练新节目《端午轶闻》。

花鼓传千年 女性担主角

义乌花鼓是义乌道情的姊妹艺术,以义乌方言为主说唱,俗称打花鼓,是我市主要的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曾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金华曲艺志》《义乌县志》,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义乌市非遗项目名录。其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倡优(又称俳优),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倡优通常用滑稽戏谑的表演说唱向统治者进谏。经过千百年发展,约在明清时期,已有自己固定形式,开始流行于义乌及周边县市。

古时花鼓艺人多数为女性盲人。她们随丈夫外出卖唱,有的由稚子幼女搀扶,合家流浪卖唱,亦有单人外出卖唱,有时男唱道情女唱花鼓,与义乌道情结成一对“艺术夫妻”。在苦难的岁月里,善歌的女艺人用这门说唱艺术为自己谋生。

何群英母亲叶小妹就是一位盲人艺人。她自幼双目失明,17岁拜义乌曲艺界知名艺人何福兰为师,学唱义乌花鼓。“5岁开始,我便搀扶母亲走村串巷,行走于义乌乡间打花鼓谋生。”何群英回忆道。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何群英逐渐喜爱上这门艺术,15岁初中辍学后,便跟随母亲学唱花鼓。花鼓说唱曲目分“摊头”和“正本”,“摊头”多为警世劝善的短篇和讽刺逗笑小品,“正本”说唱家庭小戏、爱情故事及地方新闻轶事,以故事居多。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何群英逐渐掌握花鼓的动作和技巧,并学会锣鼓经、五击头、七击头、哭板锣、打骂锣、哭出嫁、奏本等义乌花鼓独有技法,可以独自表演《两同年》《碧安》《借衣记》等曲目。

只见何群英左手持小锣,挟腰鼓,右手持锣片及软鼓槌,一开唱,锣片敲在小锣上,软鼓槌也随之轻打在腰鼓上。她跟着节奏,一会儿突出锣声,一会儿突出鼓声,通过男女声互换,把戏份中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唱响新时代 呼唤传承人

作为义乌曲艺的主要形式,义乌花鼓曾一度兴盛,艺人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农村中的晒谷场、农家房前屋后、天井空地,都是他们的演出场所。但因时代变迁,这门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又价值独特的表演艺术一度出现生存危机。

所幸这些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曾经淡出舞台的义乌曲艺艺人纷纷回归,成立曲艺团,搭建曲艺大舞台,开展演出、创排新曲、收徒授艺……何群英也加入义乌市道情艺术团,常常登台表演义乌花鼓。她自编自演,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融入到花鼓艺术当中,其中,《尊老爱幼》《跟党走》《防诈骗》等花鼓曲目,深受观众朋友喜爱。去年,由义乌市道情艺术团承办的“曲艺宣讲传党音,文明新风进万家”文化惠民公益演出活动更是在全市各镇街巡演30场,花鼓艺术伴随着咚咚锵锵走进百姓生活。

义乌花鼓不仅唱响乌伤大地,还走向全国舞台。新编义乌花鼓《茶花对子》作为“中国曲艺之乡”曲目进京展演。花鼓《宣言》获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银奖,现代花鼓《引航人》获“中国曲艺之乡”第二届曲艺大赛铜奖。义乌花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参加四川岳池第五届全国曲艺展演,得到与会专家评委一致好评。

技艺需要传授,文艺需要传承。让何群英担忧的是,目前花鼓艺人普遍老龄化,团里仅她一人打花鼓,这一民间艺术恐会逐渐消逝。为让义乌花鼓后继有人,何群英常利用空闲时间,义务教群众打花鼓。她对每一位徒弟都耐心细致教授,从身法、动作和表情,一一指导到位。“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为义乌花鼓找到更多传人,让这门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义乌少儿越剧票友 荣获“小金桂”称号  “黑珍珠”迎来采摘季  “一纸蓝图”蝶变“幸福新家”  稠江街道古母塘北侧地块项目建设快于时序进度  宝藏集市(1) 三挺路夜市  凝“绳”聚力展风采  

义乌网

GMT+8, 2025-5-14 08: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