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看完《望道》,扑面而来的是强烈的时代使命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坚守信仰和真理的一群人,“播火者”和“望道者”们,一群热血青年挺起了一个国家的脊梁! 观影让我再次走近景仰的望道先生,追寻“望道”足迹,回到那个峥嵘岁月。陈望道敢为人先,始终站在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最前端。从“教育救国”转而“实业救国”,在留学日本时萌发社会主义思想,回国后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开展文学改革,经过“一师风潮”洗礼,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陈望道把个人理想抱负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当时陈独秀、李大钊筹划将《共产党宣言》尽快译成中文,以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翻译《共产党宣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满足三个条件:对马克思学说有深入的了解;至少得精通一门外语(德语、英语或日语);汉语功底深厚。邵力子向戴季陶推荐:“能担此重任者非陈望道莫属!”这是强大的爱国“朋友圈”,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先进知识分子不谋而合共同的心愿,是爱国志士们急盼的事情,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这也是陈望道对信仰的主动抉择!1920年春天,陈望道回到家乡义乌分水塘村,开始心无旁骛地翻译《共产党宣言》。在简陋的柴屋,两条长凳、一块门板,借着煤油灯光,夜以继日翻译。母亲看他如此辛苦地工作,十分心疼,给他送来粽子和红糖。翻译《共产党宣言》也是他学习与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过程。因为专注,也留下了“墨汁当红糖”的佳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种甜是来自那一代热血青年为改变祖国的苦难命运苦苦探寻到共产主义这一真理的甜!陈望道自己说,“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功夫,才把全文译了出来”,中文全译本准确、生动、优美,成为当时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建党大业和党的早期理论建设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他敢于担当,担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为党培养了大量后备力量;担任中华艺术大学校长,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同鲁迅并肩作战;在复旦大学任教,领导进步力量推动抗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5年,为新中国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我信仰马克思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贡献我的力量”“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唯教育事业是万古长青”成为他一生的不懈追求。70岁的他,接任修订《辞海》主编重任;85岁的他,在病榻上依然在做《文法简论》的写作校对,生命不息、攀登不止。 从东渡日本探求富民强国之道,到红色宣言播撒谋求社会解放的革命之道,从在学术上履行马克思主义之道,到教育上的“学生总是占第一位”的为师之道,他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诠释了对信仰的坚守、对使命的践行。陈望道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服务人民的情怀,是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但他说,“我不想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位置”,低调为人的为民情怀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真理的味道是甘甜的,但寻求真理和运用真理的过程却是艰辛的。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品尝真理之甘,铭记信仰力量,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一起追望大道! |
GMT+8, 2023-5-28 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