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乌伤城,文脉永相承。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风貌可以蕴藏在一条古街、一处老建筑之中,那么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则是这座城市的神韵所在。相比于保护好历史街巷、文物建筑,传承好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同样重要。 一座城市,大多有着属于自己的印记,而生活在此的人们,也有属于各自时代的乡愁。提及朝阳门和荷花芯,应该会勾起许多老义乌人的记忆往事。是“娶媳从朝阳门入”的习俗、没有一一数过的42级石阶,还是风景宜人的荷花瑶池之说?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敢为人先的义乌为了在传承与“维新”中实现和谐统一,一直在努力。 时光飞逝,义乌一直在变,也一直未变。 朝阳门怀古 对于朝阳门,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印象;而对于其前世今生,大多数人做不到博古通今。义乌地方志资深专家傅健老师是少数人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得益于他的悉心指导以及提供的详实史料,我们有幸在怀古情思中串起朝阳门的几个主要时间轴。 两宋时期——朝阳门初名“东阳门”,于北宋大观三年由当时的知县徐秉哲重建;南宋绍兴二十九年,知县叶蕃清、道士李大年改婺女星君祠为开元观;庆元二年,赐额“开元观”;开庆元年,知县赵必升重修东阳门并建亭,名“迎春”。 元朝——当朝统治者为防止老百姓闹事,下令拆除天下城池。宋朝的朝阳门应当毁于此时。 明朝——明正统九年,知县刘同重修开元观三清殿;嘉靖五年,由于某些原因,时任知县林文焯重建;嘉靖十九年,知县张拱北重修朝阳门;嘉靖三十四年,知县曹司贤始用石筑门楼,便于守望;崇祯十一年,知县熊人霖廓建更筑敌楼。 清朝——康熙三年春,知县孙家栋葺;康熙十四年,知县辛国隆修;康熙三十年,知县王廷曾增新;乾隆三十年,知县马灵阿重修。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朝阳门又经历了多次“改头换面”,直至被拆除。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建成,朝阳门成了不少经营户每天去市场摆摊的必经之路,上下台阶,十分不便。1988年3月,朝阳门拆建工程正式动工。1990年7月,朝阳门商业街竣工,沿街两侧新建四层以上商品房,底层为骑楼结构,二层也有店面,并用天桥与对面相连,以经营服装为主。2013年7月,朝阳门商业街旧房被拆除。 相对以上表述的枯燥及难以考究,老义乌人关于朝阳门的一些记忆片段则显得生动有代入感—— “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讲,早些时候义乌有这样的民俗:为了讨个好彩头,‘娶媳从朝阳门入,嫁女从双桂(贵)巷出’,以示婚后生活如意吉祥。” “上世纪90年代,朝阳门的服装店生意很好,尤其以梦特娇T恤衫、皮衣为代表的高价服饰卖得特别好,很多人以‘到朝阳门买衣服’为荣,连袜子都要比其他地方贵很多。” “大概是2000年吧,我那时还在解百上班,就租住在朝阳门的一个二楼单间里,厨房是跟隔壁租客合用的,由于地理位置好,不时会有朋友来此借住。” …… 消逝的是建筑,永恒的是记忆。 荷花芯忆昔 荷花芯坐落于原义乌城北(今义乌市政府、北门街右侧地块),东临孟茂昌弄、南接天官第、西靠梅麓公祠、北壤王井头。 据史料记载,荷花芯,早在北宋时就已名闻遐迩,饮誉义乌城乡。当时,孟茂昌弄西面和天官第北面各有两口池塘,东面如平月形的叫里菱塘,南面长方形的叫菱塘,边上有一河道叫后河,环绕其间。后在里菱塘中心造了一个高房水间楼,名为花岛。这边四周绿水环绕,远远望去,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荷花芯因而得名。 根据《义乌地名故事》的表述,当年,荷花芯居住着一二十户人家,大多以种田为业。荷花芯东北角和东南角两处各有一只小船,人们进出都靠其来回过渡通行。为防失窃,小船每晚划入花岛旁宿夜,次日天明时再划出撑渡。后来,荷花芯人口逐渐增多,有心人便在小船过渡处搭起了独木桥,以方便进出。 除了景色优美外,荷花芯名人辈出,其中以金氏家族的表现最为杰出。查阅傅健老师提供的相关史料获悉,万历三十五年十月,家住绣湖之滨的隐士金守宪病卒。金守宪的儿子金文亮,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后因仕途不顺居家自守。金世俊是金文亮的儿子,于明朝万历丁未年得中进士。 跟爷爷和父亲相比,金世俊的成就更为后人所知。他一生正直无私,不畏权贵,曾历任中书舍人、吏部主事、大理寺卿、工部侍郎等职,著有《四书宗贯录》《宁我录》。金世俊死后,皇上敕封他为“天官”。因此,其金姓族人居住处有“天官地”之说,甚至后来在不长的北门金宅巷,曾有过天官府第的尊贵和牌坊林立的辉煌。后来,随着金大宗祠被拆,天官坊、进士坊、天官第等遗址也难觅踪影。 据说,荷花芯的原住民中,以孟姓金姓楼姓居多。他们大多以开店、摆摊等为生,虽然经济条件一般,但非常注重子女教育,学习风气浓厚,曾涌现出一批在各行业领域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2002年前后,荷花芯的原住民们陆续搬出,这一带也进入旧貌换新颜时代。 人离开了,留下的是乡愁。 新时代“芯”动 老城新故事,更需时尚的讲述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文脉、讲好义乌故事,如何让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让创新与传承相得益彰? 有人说,在延续文脉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延续文脉,这样的城市才能既富有历史底蕴,又充满勃勃生机。在这方面,义乌有着自己的尝试。 对义乌很多年轻人而言,“荷花芯”是陌生的,而“义乌之心”几乎无人不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一个是前世,一个是今生。 2019年2月1日,在义乌地标性的城市生活广场——义乌之心南大门,“荷花芯遗址”纪念碑落成。 昨日下午,记者同稠城街道通惠社区负责人一道,去实地走了一遭。沐浴着冬日暖阳,“荷花芯遗址”纪念碑立于一片绿植红花旁,其背面书有“荷花芯遗址记”,以文字的方式简要讲述了荷花芯灿烂悠长的人文历史。在其对面,“荷花芯商圈党建”景观小品颇为醒目。 曾经风景秀丽的荷花芯,已然蜕变为如今义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从通惠社区了解到,“荷花芯商圈”店铺数量超800家,涵盖多个居民党支部、两新党支部、群团组织以及驻地单位和企业。为了使党建工作与商圈的商业文化相得益彰,社区积极探索“荷花芯商圈党建”联建机制,通过深化“芯”体系、“芯”机制、“芯”志愿、“芯”服务、“芯”经济,优化商业服务、提升商圈繁荣。此外,稠城街道还在义乌之心一侧打造了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城市会客厅——城市驿站,内设城芯书屋、城芯直播间等功能分区。 再来说说朝阳门。自朝阳门商业街旧房被拆除后,时隔10年,“绿地朝阳门”商业综合体对外营业。 “这个就是‘四十二台阶’,也是一个网红打卡点。”在向阳社区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现场走了一遍“新朝阳门”。一路上,对方边走边介绍,比如说旁边的“十三间头”建筑,通常由正房三间和左右厢房各五间共十三间房组成三合院,都是楼房;各楼底层向内都有前廊,上覆腰檐;三座楼都是两坡屋顶,两端高出“马头山墙”…… 或许是非周末、非就餐时间,周遭来往的人并不多,有些店员正悠闲地在门口晒太阳、刷手机。偶见一位戴着帽子的中年女子正在“四十二台阶”找角度拍照,上前一问,对方称自己是名“新义乌人”,姓柴。 “来义乌十多年了,刚来时就是在朝阳门一服装店打工……”柴女士说,经过多年打拼,自己在义乌买了房子、成了家,孩子也在城区上小学了。“刚才跟朋友来这边喝咖啡时听说有这个地方,就索性过来看看。” 朝阳门外新天地,荷花芯旁见繁华。从朝阳门到“绿地朝阳门”,从荷花芯到“义乌之心”,可以说是城市文化地标融入商业街区的一种路径,也是释放老城烟火气、市井味、文史感的一种方式,更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探索。 这样的情境,未来可期。 |
GMT+8, 2024-9-21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