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四季轮转,又是一年光阴尽,又是一岁日月来。今天是农历腊月廿三,北方的小年,而腊月廿四则是南方的小年。 俗话说,过了小年就是年。农贸城忙着采购年货的人们、街头巷尾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各大社区正在开展的写春联、送“福”字活动……眼下的商城,年味渐浓。 小年至,归家有期。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在外打拼的游子开始整理行装奔赴家的归途。无论路途远近,无论何种交通方式,一路风雨兼程,父母家人的祈盼让回家的心情变得愈发强烈。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 关于“小年”,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较普遍的说法是,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是腊月廿三,而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廿四,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或冬至为小年。 在浙江,也有不同的时间,比如衢州有些农村习惯在“除夕前一夜”过小年,而义乌也有自己的“小年时间”。 在由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写的《义乌民俗》中是这样表述的——十二月廿五,俗称“小年”。出门在外的此日赶回。财主给长工付清工资,并赠送食米、猪肉、年鸡、麻糖等年货,让其挑回家过年。廿五夜祭祖,接太公回家过年。陆续有人开始谢年。这一天晚上,商户、财主开始外出讨账。城里各家各户开始掸尘,打扫室内外,清洗家具。民间有民谣:“扫尘了,扫尘了,扫扫过年了。一扫扫到鸡房头,鸡子整畚头……”村里打扫明堂,清理阴沟,担沙垫路。水缸满水,随用随添。 在我市地方志资深专家傅健老师看来,对当下的义乌而言,“过小年”除了扫尘、送灶王爷外,在吃食、习俗等方面没有很多的讲究,更多的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 南方和北方小年时间不同,民俗和饮食也各有特色。除了大扫除、祭祀灶君之外,南方有些地方会做汤圆吃,而北方人则习惯吃饺子。南方人习惯做几碗甜甜的汤圆,北方人则多吃着咸香可口的饺子。虽然南北在饮食、风俗上有所差异,但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是一致的。 辞旧迎新正当时 南来北往话习俗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民间,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传说灶王爷原为张姓平民,其娶妻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后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不巧来到前妻家乞讨,因羞愧难当,便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其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于每年腊月廿三、廿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小年”之习俗。 据说,不少地方举行送灶仪式时,会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等物,再把融化的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目的是让他到玉帝跟前多讲好听的,别说民间的坏话。 记者小时候,每逢祭灶前,父亲定当会净手擦脸,然后再把之前写好的长方形红联和买来的“灶君像”贴到柴火灶头。待到焚香时,其他人不得在旁喧哗。 “掸尘扫屋”过大年 过了小年,离除夕只剩下六七天了。家家户户从这天起要开展大扫除,以家里的主妇为主要力量,忙着清理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以及掸拂尘垢、蛛网等,让家里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新年。因此,民间又称此举为“扫尘”“掸尘扫屋”等,意为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一个午后,母亲扎着围裙,戴上帽子、袖套和口罩,先用旧床单把箱柜遮住,而后又把脸盆架、缝纫机什么的搬到门外;再就开始拿着一根自制的竹竿(其顶端是一把类似笤帚的东西)满屋子忙开了,目标是天花板上的蜘蛛网、门梁上的灰尘;扫屋之后便是擦洗桌椅……记忆中,原本就爱干净的母亲一到“扫尘日”就忙得不可开交。时至今日,身体硬朗的七旬老母仍是家中“扫尘”的主力。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沐浴祛秽是旧时年节的主要习俗之一。进入小年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 “哪里像现在这么舒服,有空调有热水器,过去家里没有洗浴设施,可能一个大冬天都洗不了几次澡。”家住通惠门小区的王小妹回忆说,小时候,母亲“扫尘”的那天,就意味着全家人都要轮流洗澡了。当时的农村,很多家庭都会买一个用塑料布做成的“浴罩”,将其顶端挂在屋内木梁的钩上,整体呈伞状,最下端一直垂到地面,封闭性很好,里面再放一个大木桶,倒进热水后就可以洗澡了。“好不容易洗一次澡,膝盖、手肘、脖子等处热水浸泡后,随便一搓,一条条‘面条’状的污垢就下来了……”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意在督促大家到了岁末一定要剃好头过新年。以前,无论是成年男子还是小男孩,纵然经济条件有限,年前的这次剃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男性来说。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叫法上,“理发”取代了“剃头”;在内容上,也不再局限于“剪短些就行”,名目繁多的“焗染烫”成为年前一笔不小的开支。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春节贴春联、迎新贴“福”字是传统的年俗文化,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表达了中华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以前,进入小年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始忙着写春联了,实在不通文墨的家庭会请其他人帮忙写一些,或是到镇上去买几张。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其中,大门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尤为重要,或抒情或写景,妙语连珠;“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般贴在存放米面的仓柜、猪圈处。 如今,每年临近年关,全市很多社区、村子都会组织开展义务写春联、送“福”字活动。书画家们现场挥毫泼墨,笔走龙蛇,草书、楷书等书法字体精彩纷呈,一旁群众拿着自己挑选的“福”字和春联,个个喜笑颜开。 “小时候,家里的春联都是我父亲写的,虽然字很一般,但有仪式感。后来我们搬进了城区住上了高楼,过年贴的‘福’字、春联大多是买或送的印刷品,颜色亮丽、字体多样,但总感觉少了年味。”近日,在市图书大厦门口举行的送“福”、写春联活动现场,家住稠江街道的楼韬有感而发,“手写的春联更有年味!” 剪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窗花是用红纸剪出来的。印象中,村里的老奶奶大多心灵手巧,拿着把剪刀坐在炕上就开剪了。”在我市某国企上班的李佳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她说,贴春联、贴窗花是老家的过年习俗。在每年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个乡镇集市上,最火爆的小摊生意就是卖春联和窗花的摊位。 年复一年,世人在不断找寻着来处与远方,不断找寻着诗和面包。在过往时光里,有英姿勃发,也有物是人非,但更多的是深藏在记忆中的“年的味道”。无论是过小年还是过大年,过得更多的是氛围和感触,追求的是年味与温情。 小年到了,“年”更近了。愿大家新年胜旧年,朝朝暮暮,岁岁平安。 小年这天,古代“朋友圈”会发啥 手机对现代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逢年过节晒景晒美食、喜怒哀乐晒图晒心情,寻常日子晒娃晒鸡汤,即使足不出户,一部手机也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假设古时就有手机,假设古人也用微信,那么对习惯“我笔抒我情”的文人墨客而言,小年这天的“朋友圈”会发啥? “快乐都是你们的” 小年夜的街道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高门大户里的桌子茶几摆满了大鱼大肉、瓜果甜点,屋中还会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原本,这是一个普天同庆、合家团聚的好日子。相对旁人的欢快愉悦,文天祥的内心则充满了压抑和沉重。兵败被俘、前途未卜,此时此刻的心情何止是思乡、惆怅…… 在这个凄冷的夜晚,没有亲人陪伴的他披着单薄的外套,靠在冰冷的墙面上发了个朋友圈:“快乐都是你们的……”感慨完后还即兴创作了一首《小年》——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不久,该条朋友圈下面就收获了一大批评论,有同情慰问的,也有加油鼓励的。“当你身处逆境时,还有这么多朋友牵挂,足矣!”想到这儿,主人公忽然有些释然了。 “请您老人家吃好喝好”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都有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在灶屋锅台附近的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横额是“一家之主”。除了这些外,祭灶神时还要准备丰盛的食物。 显然,这些事是不需要范成大来操心的,自有家中的女主人及仆妇来做。待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后,旁人就来请他去主持祭祀了。祭灶时,女人们退避三舍,主祭人将斟得满满的酒,恭敬地倒在地上,再焚香烧纸。“这么多吃的喝的供着,灶王爷应该高兴了吧,平日家中若有个口角什么的,希望你老人家权当没看见,人生还是难得糊涂点好。” 待祭祀完成后,范成大回书房,在坐等小年夜饭的间隙做了一首《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兴趣正浓时,果断将其发到朋友圈,文案很简单:请您老人家吃好喝好! |
GMT+8, 2024-12-14 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