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他是一位面点师傅,乐于助人,好为人师;身后,他大爱无私,志愿捐献器官和遗体,成为一名“无语良师”,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2月13日,正月初四,家家户户还在欢度春节之际,一场简单而庄严的告别仪式在浙大四院普外科病房内举行,乐观向上的直肠癌终末期患者骆雪松于当天20:16与世长辞,终年55岁。 家属遵从他生前的意愿,在医护人员的帮助和对接下,于当晚凌晨时分顺利完成眼角膜和遗体捐献。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中心的医生从杭州连夜奔赴义乌。 目送着骆雪松离开,在场的医护人员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之前被他的乐观、坚持感动,现在又被他的博爱和奉献震撼”。 主治医生回忆说,两年前,初见骆雪松时,已是直肠癌四期(终末期)。彼时,肿瘤已经入侵了他的大肠和邻近器官,并出现严重的感染、剧烈的疼痛,于是紧急住院。 据统计,直肠癌四期的平均生存时间是3—6个月。为延续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该院普外科王建伟主任团队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为他联合制定诊疗方案,精心设计手术方案,切除肿瘤组织和转移部位。手术顺利,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此后,骆雪松到肿瘤科进一步接受辅助治疗,尽可能减缓肿瘤转移和复发的速度。 面对疾病,骆雪松乐观坚持,一边抗癌,一边圆梦。作为国家一级面点师,他把厨房当做教室,把一方铁桌化作讲台,教学生学习面点制作,把自己的一技之长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大家。哪怕在身患重病之时,他依然在重阳节亲手制作精致的花式点心,送给村里的老人…… “刚认识的时候,一点也看不出来他生了病,每天都很开心,大家最喜欢上他的课。”刘琴是骆雪松在义乌教授的第一批面点学徒,她说大家都喊他“老班长”,很喜欢这位老师傅。 在最后的两年时光里,骆雪松依然在自己热爱的事业里发光发热,带领几名学徒成立了“老班长面艺工坊”,想为低收入人群免费授艺,带动村民一起创收致富。他一直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工坊建好了,却来不及实现。 捐献器官和遗体,对任何一个家庭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骆师傅的家人是在正月初一晚上才从学生口中得知,骆雪松早早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官网上签署了志愿捐献,手机里还保存着那张“志愿登记卡”。 “初次听到很震惊,但仔细一想,一点也不意外,他平时就乐于助人。”那几天,儿子常常趴在父亲身边,再三询问,“爸爸,你真的要做遗体捐赠和眼角膜捐赠?他点头,我怕他只是下意识点头,一遍遍问。”就这样,上午问一遍,中午问一遍,晚上再问一遍,反复确认都得到同一个答案,他终于明白了父亲的坚决。 最终,全家人选择尊重骆雪松的意愿,为他完成后续的捐献流程,将一对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将遗体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和教学。“他喜欢当老师,身后成为大体老师,把自己贡献给医学教育和科研,或许还能帮助到和他一样的癌症患者,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都为他感到骄傲。” 骆师傅及其家属的善心不是个例,每年浙大四院都有多例遗体(器官)捐献的感人事迹。逝者无私捐献遗体(器官),是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极大的贡献,也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把大爱留在了人间。 |
GMT+8, 2024-11-9 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