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堂屋内摆满一桌菜肴,陪老父小酌几杯,一旁跟孙女热聊的母亲不时被逗得大笑,屋外不时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走亲戚,年初二去丈母娘家,到哪儿都是刚坐下先“捧元宝”(吃茶叶蛋),趁着等吃饭的间隙,老少爷们牌先打几副,几个表姐妹伸出手夸赞各自的美甲; …… “正月十五之前都是年”,有人说,年的味道如同一条红绸,一头是春节,一头是元宵节。追寻年俗,抚慰归心,无形间年味已化作年轮的原点,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如绵绵细雨浸润人心。 从“逢拜必吃”到“轮流坐庄” 拜年是春节的一大习俗,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因“岁”与“祟”谐音,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拿到压岁钱的晚辈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并将其置于床脚;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就是由家长将钱包裹好后分给孩子。 关于拜年习俗,《义乌民俗》中有相关表述—— 拜年,自古流传的新年庆贺活动,要亲自上门“恭贺新禧”。如不上门道贺,表示关系疏远。20世纪90年代后,乘公交车或自驾车拜年的多起来了,还有人用电话拜年。不过同在义乌范围内,新年不到亲戚家上门拜年,会受人非议。现在年初一就有人出门拜年。 大人(老人一般不出门)小孩一起到亲戚家去拜贺新年吉祥,不能空手,一定要带去礼品包。拜年的礼物,原是“糕点”。因多数礼物一斤一包,因此统称“斤头”。白糖算普通,注明“上白”,重量为老秤1斤的算“足斤”,后来通行市秤。商店销售时都已包好。除了糕饼,都用草纸包成“元宝”的形状,底面加一条红色纸条。以冰糖桂圆荔枝、南枣、北枣为贵重,一般是红糖、油枣、市荷糕、小方糕。以双副(即两包)为尊重,一包白糖加一包小方糕或柿饼之类,算很客气。送豆腐皮之类的土特产也视作敬重。对长辈和平辈有所区别。 拜年先给外公外婆、丈人丈母、亲家公亲家婆、舅父舅母拜年。外公、外婆要给前来拜年的外孙分压岁钱。外公外婆不在世,舅父母对年轻的外甥也要分压岁钱。受拜要回拜,回拜叫“回年”。长辈不必回年,而由晚辈或后辈去。一般平辈回年原物加倍或加物送回。招待拜年客,除了糖果、清茶、“子汤”或茶叶蛋、点心,还要酒肉款待,包括年初五为“财神日”,用猪、羊、鸡、鹅、鱼等祭财神。拜年客,除了远道,一般不留宿。 随着时代变迁,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内容也越发丰富,关于拜年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传承中与时俱进。 比如说,拜年的礼品中各类营养品是绝对的主角,而像食用油、海鲜、日用品礼盒等一些比较实用的东西也会加入该行列。一般在吃完饭准备回家时,女性长辈就会拿出红包分给孩子,并附上吉利话。现在几乎没有人家会用红纸来包钱,一般都直接将钱装在红包壳里。 另外,红包的数额也水涨船高。“小时候,我们三兄妹去外婆家拜年,外婆给我们每人5元的红包,其他长辈也有包2元的。”今年52岁的黄小芳回忆说,对孩子们来说,收红包是拜年最大的动力。今年,刚荣升“外婆”的她给小外孙女包了一个大红包,“我跟老公每人一万,现在条件好了,再说就一个女儿,图个开心。” 除了礼品、红包外,走亲戚拜年的形式和流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年三十回义乌,初一去舅舅家,初二去大伯家,初三去两个姑妈家,初四去姨妈家,初五去姐姐家,初六休整一天,初七回杭。”在杭州工作生活的陈先生几乎年年如此,天天轮轴转,不是在拜年,就是在拜年的路上,而且“逢拜必吃”。“天天大鱼大肉,餐餐鸡蛋馒头,肠胃负荷很大,不吃还不行,会让人觉得你有怠慢之意。” 年前,父母一辈的大人商量一番后,决定采取每年“轮流坐庄”的方式拜年,父亲这边的兄弟姐妹从大伯开始,按长幼之序开始轮,母亲这边以舅舅为尊,其余姐妹也按长幼之序轮。“今年是第一年,大年初一,母亲这边的所有姐妹及其子女家庭全部都到舅舅家拜年,到了大年初二,大伯家就聚齐了父亲这边的亲戚。”陈先生说,大家聚在一起氛围很好,其余时间就可以自由安排了。今年正月天气又好,他还开车领着父母和妻儿去金华周边走走逛逛。 从“正月不剃头”的梗说起 春节期间,不少玩抖音的朋友都刷到了一条搞笑视频:外甥口袋揣着一把剪刀,上门找舅舅要红包,对方若是给得不痛快呢,就拿出剪刀直往头发上比,见此状舅舅马上麻利地给钱。 从发此类视频的地域来看,大多为河南、安徽、山东等地。据说,“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在北方流传很广,很多人为了表达对长辈的敬意,严格做到正月不理发。但若问起这个说法的由来,却鲜有人知。 民间有几种说法:一种是当年清军入关后下令汉人剃发留辫,有些人为了搪塞就拖着不剪,意为“思旧”,后来以讹传讹,取其谐音就成了“死舅”。该说法一出,马上有人站出来说不靠谱,依据是清朝颁布的“剃发令”是在六月,距离正月远着呢,而且汉人也有理发的习俗。另外一种说法则跟民国时期颁布的“剪辫令”有关,但也无从考究。 有专家指出,“正月不剃头”只是一种新近产生的民俗观念,是一种民俗信仰。“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也和当时的民俗有一定关系。据说,清政府颁布剃发令,要求汉人在文化上臣服,有了剃发令后才有了这个说法。另外,沐浴祛秽是旧时年节的主要习俗之一,进入小年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如此一来,正月里也无需剃头了。再加上民间有“正月不动刀剪”的说法,既然剪刀不能动,自然就不可剃头了。 还有一种说法跟养生有关。一般来说,正月天寒地冻比较冷,有些人认为头发剪短了以后,寒气就会从头部进入身体各大经脉,容易生病。正月过去,马上就会迎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既然这天更适合理发,正月再熬几天又有何妨。 义乌没有“正月不剃头”之说,但在吃食上也有不少讲究。 比如说在过年的餐桌上,馒头焐肉的地位不可动摇,寓意“团团圆圆,蒸蒸日上”。夹一个热气腾腾的红印馒头放在手心,拿筷子在馒头上挖个小洞,然后挑块肥而不腻的肉填充进去,再夹点禄笋敷上后轻折放入口中,一口咬下去,那叫一个满足。 在义西南一带,很多乡民会准备响铃、豆皮素包待客。豆皮素包的馅有多种,大多以豆腐为中心,有拌萝卜、荠菜、菊花菜等。把裹好的豆皮包用油炸成金黄色,吃起来里层鲜嫩外层酥脆。炸响铃跟裹豆皮素包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其馅儿以肉末为主,出锅后的成品可直接沾番茄酱、椒盐食用,也可烧汤,色香味俱全。还有一些家庭会包豆腐肉馅汤圆、馄饨等,给酒过三巡的宾客暖胃。 “正月十五之前都是年” “正月十五之前都是年”,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年。这期间,一些传统习俗还是很讲究的。由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的《义乌民俗》一书中,对我市正月的一些传统时令节日进行描述。 正月初八新女婿“拜门”。正月初八俗称“上八日”。头一年结婚的新女婿,于这一日去岳父岳母家“拜门”,带去桂圆、荔枝、白糖、冰糖及其他糕饼多副,还要带一双鸡腿。岳家设宴招待,请亲邻作陪。新女婿还要携带礼包到丈人兄弟等家去拜谒,也酒食款待。有的夫妻同去,一般当日返回。 正月十一有送灯的习俗。从明万历年开始,县城各大姓成员分成五批,每批十甲,五年轮到一年,轮流值年。是日,值年各甲每甲虔诚恭送一盏“百圈”巨灯,给县城隍庙正殿悬挂,报谢明嘉靖年间义乌县城隍神阴助义乌兵,在浙江、福建沿海剿灭倭寇战斗中获得全面胜利,解救出众多被俘民众,而义乌兵牺牲甚少的恩德。同时送去表示祝捷的红布旌旗,向神报捷,称“红旗祝捷”。送灯、送旗,都用连根连梢的新鲜小竹。每甲推选二人参加送灯,送灯队伍由多个锣鼓班鼓吹前导,行经城内各主要街道,而后送进城隍庙。 送灯者人人衣冠整洁,在当日各种场合,包括宴会当中,都要仪态凝重、举止端方、目毋旁视、不苟言笑,违者公示处罚。送灯仪式庄严隆重,全城肃穆,民众倾城而出,夹道伫视,无人喧哗。 送灯各批,五户一甲,每批十甲,共五十户。轮到值年各甲,要请锣鼓班在送灯之日前后,在常聚堂屋或大厅唱戏,需要一笔开支。民国期间,个别姓氏一甲虽只一户,亦勇于承担义务,请乡间同姓支援。 时间的流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冬去春来的义乌江畔,枝头绽放的梅花,伴着蓝天清波,生机勃发。很快,这个“年”就要过去了。钟声响起离家的讯号,又到了跟父母家人说再见的时候。被大包小包塞得满满的后备厢,叮嘱了一遍又一遍的“车开慢点”。无论路途远近,父母总会在家门口目送,一一挥手作别。即使远去的车子已看不见了,他们还待在原地,等转身的那一刻,不由抬起手擦拭一下眼睛。 还没走远,便开始想念。 家,是每个岁暮之时期盼的方向。静待来“年”,不问归期。 |
GMT+8, 2025-5-15 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