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梅麓”奖学金助梦远航

2024-3-12 10:30

摘要: 义亭镇陇头朱村设立“梅麓”奖学金27年间,为1名院士、15名博士、41名硕士,共478人次本科以上学历者发放奖学金近70万元—— “望我梅陇子孙不负韶华,逐梦未来,再创家国荣光!”在义亭镇陇头朱村新落成的“梅陇朱 ...
义亭镇陇头朱村设立“梅麓”奖学金27年间,为1名院士、15名博士、41名硕士,共478人次本科以上学历者发放奖学金近70万元——


“望我梅陇子孙不负韶华,逐梦未来,再创家国荣光!”在义亭镇陇头朱村新落成的“梅陇朱祠”内,面对众多获得“梅麓”奖学金的家乡学子,中科院院士朱位秋有感而发。而在场的众多学子也都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以及自己所肩负的重担。

对陇头朱村村民来说,今年的元宵佳节非同一般。虽然春雨微寒,但当天的陇头朱村依然是人潮涌动,村里举行了盛大的“梅陇朱祠”重建落成庆典,以及婺剧展演、龙灯巡游等活动。临近中午,在道路两旁、篮球场上、文化礼堂边,全村分6处摆开了610桌宴席,梅陇子孙们共叙乡情、共话发展、共盼未来美好生活。当天最受瞩目的,要数该村一年一度为优秀学子举行的“梅麓”奖学金颁奖大会了。

这是第27届“梅麓”奖学金颁奖现场。除了被授奖的学子,还有前来围观的家长,更有年幼的儿童及中小学生。摩肩接踵的村民不断从入口处涌来,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获得本届“梅麓”奖学金的,共有32名考入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的学生,其中包括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5名硕士研究生。

点亮梦想,心灵便在不经意间展开了翅膀。自1998年以来,这项专门为奖励优秀的梅陇学子而设的“梅麓”奖学金,已为478人次本科以上学历者发放了奖励,其中包括1名院士、15名博士、41名硕士。一个村级奖学金,之所以能颁发27年,即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也没有落下(当时将奖学金和证书挨个送到学子家中),是因为这项活动早就被当作了村里的传统,让获奖的学子感到了一份荣光,激发了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更饱含了村民们对于乡村教育的殷切期望。

“追梦路上,前辈们将薪火传递到了我们手中,我们将不负众望,扛起责任,勇挑大梁,为家乡增辉添彩!”这是在当天颁奖仪式上,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朱晓乐的获奖感言。

千年文脉映古今

平坦宽阔的柏油村道一路牵引,潮湿的空气里荡漾着泥土的芳香,村道旁的梅花次第开放。在那一片片金黄靓丽的油菜花田旁,村民们正忙着耕种,菜田上的无数只“小喇叭”仿佛吹响了春天的号角。

一路上轻风细雨陪伴,记者来到一处白墙黑瓦、古色古香的景观墙旁时,上面赫然写着“梅陇里”三个字——陇头朱村已在眼前。陇头朱地处义乌西南,北倚龙脊山背,绿萦翠绕;南望八宝山,冈峦迤逦,距义乌江约一公里,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梅陇”是陇头朱七世孙朱肇的号,性特好梅。十五世孙朱之锡因念先祖朱肇对家乡作出的贡献,改宗祠为“梅陇朱祠”、谱牒为《梅陇朱氏宗谱》,陇头朱村从此有了“梅陇里”的雅称。

岁月如梭,古时“绕居植之”的古老梅树早已逝去,近些年新植的红梅却已在村前村后傲然绽放。村民们自豪地说,陇头朱村由原陇一、陇二、陇三、陇四和田塘等五个村庄组成,犹如梅花的五个花瓣,加上陇头朱人好梅,紧抱在一起的这五个村庄,是幸福、快乐、长寿、顺利与和平的化身,又如一只手的五个手指,纂指成拳。

这是义乌的一个大村,现有户籍人口2782人。穿行在陇头朱村的古街老巷,那历经风霜的老屋静静矗立,恍如穿越在悠长的时光隧道中,从中感受到岁月沉淀的力量。“我们村的传统古建筑约占了45%,官厅、小祠堂、白虎门、大厅里等一大批明清古建筑都保存完好,还拥有朱之锡故居遗址、龙眼古井、赤山寺等历史遗产。”陪同走访的陇头朱村“梅麓”奖学基金会副秘书长朱秀峰说,因朱姓是明朝的国姓,陇头朱村在明朝时达到了鼎盛,村中有多处建筑被许可使用皇室规格。至清末民初,村内保存完好的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乡绅的豪宅不下百座。

黛瓦青砖马头墙,飞檐翘角古韵扬。陇头朱村的三条古街老巷,将村内的古建筑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仿佛一坛陈年老酒,散发着历经悠久年岁浸泡后的独特韵味。这坛老酒,是陇头朱的祖先用智慧与文化酿造出来的。官厅是陇头朱村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建筑,由梅陇十三世孙朱懋芳(号肖梅)所建,但村民们更相信这是“两国封王”的产物。

朱懋芳是明万历戊戌科(1598年)进士,官授礼部主客司员外郎。为救济高丽国饥民,万历皇帝当年先后派出了多位运粮官员,但赈灾粮在中途即被经手官员中饱私囊,实际运至高丽的所剩无几。万历皇帝最后选中了朱懋芳担任运粮使节,救济粮不久即如数发到了高丽饥民手中。鉴于朱懋芳平定“饥荒之乱”有功,高丽国王封了他一个王位;回国后,万历皇帝也封了他一个王位,并赏赐建了这座宅子。这就是该村村民代代相传的“两国封王”的故事。

不过,在陇头朱村村民心中,朱之锡是最值得他们“点赞”的光辉榜样。清顺治三年(1646年),年仅24岁的朱之锡中了清朝首届进士,33岁晋升内翰林弘文院学士加一级,官至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等职。他治河近10载,最后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因治河有功,在康熙三年(1664年)被加封为太子太保,雍正年间被封为河神“朱大王”,乾隆年间又被追封为“助顺永宁侯”。

生活在这里的一代代村民,见证了岁月流转里的时代变迁,传承了千年的耕读之风。据《梅陇朱氏宗谱》记载,除了朱懋芳和朱之锡,陇头朱村在清朝时还出过两位武进士。朱嘉乐(考名殿魁),道光丁未科(1847年)进士第二名,历任福建建宁府守府、崇安营游击,钦点为御前侍卫,清道光皇帝表彰他“守御”“报国”之功,特授“武德佐骑尉”,继封“昭武将军”。朱厚文(官名宝清),清光绪癸巳年(1893年)乡试解元,乙未科(1895年)进士,殿试钦点营用守备,后任左哨官、闽浙两省提塘守备。

此外,出生于清咸丰丙辰年(1856年)的朱元善(榜名郁荃),号复梅,清光绪辛卯科(1891年)优贡,朝考一等,授四品衔,历任安徽芜湖、河南长葛知县。民国初期(1912年),朱元善就任金华军政分府兼金华知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陇头朱村自古就有勤耕好读、刚正秉直、邻里和睦、救贫济困的好村风。朱肇,号梅陇,于明洪武己卯年(建文元年,1399年)中举,先后授户科给事中、奉政大夫、同知长沙府事。辞归陇头朱后,兴学、修谱、建祠堂,创办了梅陇书院。他通过整顿私塾、兴办学堂,倡导耕读之风,为陇头朱村的读书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明正统十年(1445年),曾为《义乌县志》作序,著有《绣湖八咏》等。

在村内明朝建筑敦厚堂门前,悬挂着“儒林师范”的匾额,这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朝廷对福建延平府教授朱时雍(号慎轩)的封诰,他于明万历丁亥年(1587年)考取乡贡进士(明朝时贡生参加乡试,中试者为乡贡进士,同举人)。朱宅丰(号文垣)生于明万历辛卯年(1591年),他继承了祖父朱时雍教书育人的事业,以及伯父朱懋芳勤政廉政、严以律己的高尚情操,年少时考取了秀才,学识渊博,终身执教。在他门下就读的学生就有二人荣登进士,多人中举,可谓“教成后学,惠及闾里”。

深厚的文化底蕴,崇文尚学之风,是陇头朱村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在明清时期,陇头朱村4人中了进士、19人中举,出了100多位秀才,涌现九品以上官员64人,其中五品以上有16人,足见陇头朱人耕读传家、书香不绝。

首设村级奖学金

时光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画家,它以人类文明为画布,以岁月为笔,每一次色彩的变换,都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见证,映射出时代的沧桑与社会的变迁。优秀文化的传承催生了古村落的文明乡风,也赋予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生命力。

1997年10月,离休干部朱中梁与陇头朱村的几位族人,一起发出了《创立“梅麓”奖学金倡议书》。倡议书发出后,得到了各地梅陇子孙的积极响应。1998年1月31日,修缮一新的原陇一村办公室内,来自上海、杭州、金华及义乌本地的梅陇子孙欢聚一堂,宣告“梅麓”奖学基金会成立。从发出倡议至成立的三个月时间内,即有一百多人慷慨解囊,筹集到资金12.04万元。基金会成立后,还不定期接受梅陇子孙的捐资。

当天基金会讨论通过了两项议案:一是通过了“梅麓”奖学金章程,凡定居陇头朱村的村民、祖籍梅陇而旅居外地的梅陇子孙,以及梅陇女儿出嫁后生育的子女(指第二代),不分性别与姓氏,均可享受;二是决定从1998年起,每年颁发一次“梅麓”奖学金,其奖励对象为考取大学本科者,电大、函大及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者(学历得到国家官方认可);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和院士荣誉称号者。

当时在村内办有陇头朱小学。理事会认为,小学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培养人才应从小学抓起,而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引导者和监督者,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对就读于本村小学(各班取一名)品学最优学生、德才最优教师(全校取一名)也纳入奖励范围。

奖学金为何以“梅麓”冠名?“先贤朱之锡(号梅麓)是陇头朱人的优秀代表。我们以‘梅麓’命名此项奖学金,不仅是他学高、位高,更在于他高尚的道德品质。”朱中梁在会上讲出了创立“梅麓”奖学金的初衷,“我们倡办奖学活动,就是为了讲好朱之锡故事,借此激励村民继承和发扬他那种刻苦学习、追求学问、一身清廉、勤恳为民的高尚品德,以榜样的力量加强孩子们的理想信念教育。”

1998年10月18日,正是桔香稻黄的季节,陇头朱村举行了“梅麓”奖学金首届颁奖大会,200多名来自上海、杭州、金华、浦江和本地的梅陇子孙见证了此次活动,有7名本科生分别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院校,各奖励1000元;朱向明时为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同样获得了1000元奖励;对陇头朱小学的5名获奖小学生各奖励100元、1名优秀教师奖励500元。

一个村庄设立村级奖学金,1000元在当时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在当时的义乌引起了轰动。

远近闻名“博士村”

“梅麓”奖学金,不仅是正能量奖励,是对学子们坚持不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精神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成就的一种期待。因金秋时节学生们大多在外求学,颁奖活动由秋季改在春节举行。第二届“梅麓”奖学金于2000年2月7日颁发,获奖的本科生分别考入了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院校,有一人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同时,继续对陇头朱小学的优秀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从第三届开始,因陇头朱小学被撤并,对小学生及教师的奖励也随之取消。

2001年1月26日颁发了第三届“梅麓”奖学金。本届大学本科生以上的获奖人数超过了上两届的总和,有18名本科生分别考入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院校。特别瞩目的是,出现了首位获奖的女博士。朱晓红获得了复旦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当天,她发表获奖感言表示,要继承先贤朱之锡的优良传统,立志攀登科学文化高峰,为国效力,为故乡添彩。

“梅麓”奖学金的连续颁发,使得其影响力逐步提升,在2002年2月14日举行的第四届“梅麓”奖学金颁奖现场,竟吸引了300多名村民围观。当届有7人分别考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有一人获得硕士学位,并再次出现了一位博士生。朱向明是首位硕士研究生获奖者,此后他继续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又成为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在2003年第五届“梅麓”奖学金获奖者中,又出了一名博士。

“梅麓”奖学金颁发五届,自第三届开始各出现了一名博士生。此后,朱金花获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朱旭斌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王正佳为化学博士、王哲为医学博士……

朱听是第二届“梅麓”奖学金获得者,他自1999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本科,后入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博士后,回国后先后就职于清华大学、西湖大学。

至今,“梅麓”奖学金已颁发了27届,共有15人取得了博士学位。加上中华民国时期取得博士学位的朱章宝、朱章赓等人,陇头朱已走出了近20名博士生,成为义乌名副其实的“博士村”。

朱明赴是首届“梅麓”奖学金的获得者。他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又通过托福考试留学美国,获克莱姆森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是杜克大学生物信息学的博士后。受“梅麓”奖学金的激励,身在美国的朱明赴特为“梅麓”奖学基金会写来感谢信。“设立‘梅麓’奖学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壮举,它已产生了并将不断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朱明赴说,“我自荣获‘梅麓’奖学金后,念念不忘家乡父老乡亲对我的关爱,因而不断鞭策自己发奋学习,他日学成必归,报效祖国,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首位获奖的中科院院士

“我是喝家乡的水长大的,是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我对家乡充满感恩之情。”这是“梅麓”奖学金获得者朱位秋的获奖感言。2004年1月,陇头朱村梅陇朱祠颁奖现场迎来高光时刻,在第六届“梅麓”奖学金颁奖现场,出现了一位新当选的院士。

朱位秋于2003年11月15日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年他从陇头朱小学毕业,后考上西北工业大学,师从我国力学与航空界老前辈季文美教授,从事非线性振动研究,获硕士学位。1975年从西北调到浙江大学任教。“在选择研究方向时,我喜欢研究最新最难的东西,喜欢研究没有人做或是别人做不了的,这样才能体现我的价值。”在颁奖现场,朱位秋与在场的学子们分享了他的学习心得。

此后几届,朱位秋不但担任了“梅麓”奖学基金会的名誉会长,并尽力出席奖学金颁奖仪式,为获奖学子颁奖。今年春节期间,在一年一度的“梅麓”奖学金颁奖现场,朱位秋为获奖学子颁发了证书,并分别与大家合影留念,一些学生让他题词签名,他也乐此不疲。

“很高兴看到家乡有这样浓厚的文化和教育氛围,努力刻苦、成绩优秀的家乡学子也非常多,但这只是成为科学家的必要条件,除了努力学习,还要善于抓住机遇。”朱位秋寄语广大学子,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趣,耐得住寂寞,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依然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欢的研究中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陇头朱村自1998年首倡“梅麓”奖学金以来,涌现出了众多优秀学子,不论是获奖者,还是前来观摩的学生、家长等,都深受启发和鼓舞。自2012年后,奖励标准提升至每人2000元。据“梅麓”奖学基金会负责人朱松芳介绍,该奖学金设立27年来,已发放近70万元,有近500人次本科以上学历者获得了该奖项。

“发放‘梅麓’奖学金,大家看重的还是奖学金的励志作用。对受到奖励的学子来说,他们牢记‘梅麓’奖学金的宗旨,在高校期间坚持勤奋学习,勇攀知识高峰,在各个领域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们中有的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有的成为某技术领域的佼佼者,有的获得了省级或国家级奖励。而很多学子在获奖后,即把奖学金捐回了基金会。有的获奖1000元,捐回2000元。有的则在工作创业后再返捐。对于那些来现场观摩的中小学生来说,众多的获奖者已给他们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更加勤奋学习。”朱松芳说。

奏响乡风文明曲

奖优助学成风尚,文明乡风润民心。近年来,陇头朱村以颁发“梅麓”奖学金为契机,以家风带民风、民风助社风,不断提升村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实现了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走进陇头朱村,除了众多古建筑,文化礼堂也成了村里的地标建筑。陇头朱影剧院可同时容纳千人,被改造成文化礼堂后,这里成了村民们开展各类文艺活动的大本营,见证了该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村里还建了义乌独有的院士文化礼堂,其中陈列着陇头朱村村史,包括“河神”朱之锡及其他乡绅名人的事迹,展示了中科院院士朱位秋的科研成果资料,以及历年获得“梅麓”奖学金的优秀学子名册及其学习事迹等。

目前,陇头朱村已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体系:主礼堂处于村中间,室内的党建活动室、文艺大舞台等宽敞明亮;大讲堂设在村南,文化长廊设在村内的明堂,阅览室设在古建筑内,而院士文化礼堂则设在村口和官厅两地,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崇文重教,薪火相传。为了涵养“好乡风”,讲好精神富足的“陇上故事”,村里先后成立了朱之锡文化研究会、陇头朱乡贤会、民俗文化促进会、女儿联谊会、老年大学、梅麓艺术团等,构建了农村文化建设体系。

陇头朱村的“红梅指数”在全市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村的村花是梅花,梅花有五个花瓣,寓意五个村庄的团聚。红梅指数包含‘五美’,分别是环境卫生美、睦邻和家美、乡村发展美、公益奉献美、自治守法美。红梅指数分值的高低与每个村民休戚相关,直接影响文明家庭的评选及推优入党等。此外,红梅积分还可折算成‘红梅币’,到村‘红梅道德银行’兑换等额的生活用品。”据陇头朱村党委书记朱根喜介绍,通过实施红梅指数,将五个村庄拧成了一根绳,打造村民自治的新样本。

向阳社区开展婺剧研学活动  40支球队 超百场比赛 上溪镇“村BA”开赛  三伏天,且看年轻人“中式”度夏  稠城街道:迅速行动 消除隐患  市执法局:排查整治户外广告隐患  

义乌网

GMT+8, 2024-7-27 08: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