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麻花:蓬松酥脆香天下

2024-4-30 09:02

摘要: 口述人:黄小青,1978年生,北苑街道金山脚村人,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麻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整理人: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我叫黄小青,今年47岁,是“义乌麻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遗韵义乌》一书 ...


口述人:黄小青,1978年生,北苑街道金山脚村人,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麻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整理人: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我叫黄小青,今年47岁,是“义乌麻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遗韵义乌》一书里写道: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麻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食品中不可忽视的主流食品。因为制作简单、食用方便,麻花也被历来的文人墨客大加赞誉。

放眼全国,麻花的品种有很多,义乌的手工麻花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

麻花是义乌的一道传统美食,义乌话叫“千斤绞”。有这样一个说法:古时,义乌农民上山砍藤,然后再把两条、三条藤编成绳子,拿来种庄稼时挑作物,负重三五百斤都没问题。如果把绳子编得再粗一点,也可以挑千斤。过去制作麻花,没有复杂的技艺,就是纯粹油炸面粉,能量高,便于长期保存,上山砍柴、下地干活时可随身携带。由此可推测,麻花取名“千斤绞”,或取其形状相似,或取其能量大之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制作麻花的老手艺在我们家族代代相传,从太婆传到舅公,再传给姨妈,最后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自从20多年前接过麻花制作技艺接力棒后,我一直坚持传承发扬老手艺,并通过品牌化运营,推动这一义乌传统美食走向全国、香遍天下。

据家里长辈说,我们家的麻花制作技艺传承自后宅街道宅三村的“龚记面食店”。龚家世代制作面食点心,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民国时候,“龚记面食店”会做各种各样的糕点,不仅有麻花,索面、馒头都做,品种比较杂。那时候,主要根据节日、时令来安排做哪种面点,什么好卖就做什么。改革开放以后,很多面点买的人少了。于是,长辈们便考虑主营一两种糕点,只做量比较大的或者比较受欢迎的,麻花和酥饼成了首选。

我姨妈家的店,最早开在一个乡镇上,后来搬到了新马路,专卖麻花和酥饼,再后来又搬到了北门街。因为坚持纯手工制作,“老北门麻花”渐渐打响了名气,很多老顾客都是追着店铺买麻花。

从我记事时,姨妈的店里就很忙。每年榨红糖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做麻花,一连三四个月生意都很好,要一直忙到年底。当时做麻花,他们夫妻俩是主力,再请三四个帮工,每天早上六七点就得起来,做到晚上十点、十一点才能休息。

从小,我就常去姨妈的店里搭把手,帮忙搓麻花。可以这么说,麻花制作我从小耳濡目染,干着干着自然就会了。20多年前,我接手了家里的麻花生意,并将“版图”越做越大。

前些年,已经60多岁的姨妈,吃不消再继续做麻花了,便有了退休的念头。她的孩子没人接手这门生意,我就把“老北门麻花”衣钵一并传承下来,统一进行品牌化运作。

义乌手工麻花酥香脆爽、香而不腻,这与我们始终坚持老手艺制作密不可分。酥脆的秘密就在于,选用了最好的原材料及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

麻花的制作技艺要经过18个步骤方可完成,具体分为:选面粉、按标准称量、筛选过滤精细面粉、选择配料、配料配比、醒面、揉面、打面、绞面、擀面、切成小粗条、搓成小细条、扭成麻花形状、下油锅炸、根据 麻花颜色变化及时翻面、双面金黄捞出、闻色香味、品尝口味是否符合要求。

为了让后学者记住制作流程,掌握制作技艺,我们将18个步骤总结成18字口诀,称为“十八般武艺”。其中,“选”“称”“筛”三个步骤里,要求原材料必须选用上等的精细面粉,选好面粉之后还需再过滤一遍,保证面粉的品质;其次,选用上等油,才能做出上等品质的口感。实际制作过程中,揉、醒、绞、擀、搓、切、扭、炸、捞、摊等步骤,更是一个也马虎不得。

“十八般武艺”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讲究,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特别是“搓”的时候,角度、速度、力度都要紧密配合。一搓、一推、一提、一拢、一顺,环环相扣,拧出的麻花造型要整体周正匀称、拧花分明。而“炸”的时候,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过短,只有掌握好了火候才能让炸出来的麻花酥脆香甜,久放不绵。

只要是纯手工做麻花,这“十八般武艺”一个步骤都不能少。如果是机器制作麻花,只需把面粉倒进机器里面,出来就好了。但那个口感是实心的,缺乏香酥脆爽。是否手工制作,嘴巴一吃就能吃出来。

为了打响义乌手工麻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10年前,我注册了“义口酥”商标,开启品牌化运营之路。我印象很深,2017年左右,佛堂老街慢慢兴起。经过一番考察,我们认为麻花制作技艺与老街的定位十分匹配,纯手工作坊、现场制作、老手艺,这些特性定能激活老街的文化灵魂。于是,“义口酥麻花”门市部落户佛堂老街,那里现场展示麻花制作技艺。你可以看到:白花花的面团闪烁着油光,被一刀一刀切成条状,通过搓、扭等步骤,几十秒钟就能做好一根麻花。然后,把一盘盘麻花下入油锅,在里面不停翻滚过油,出锅摊凉后就变成了一根根色泽诱人、口感酥脆的炸麻花。

坚持纯手工制作并不容易,培养一个熟练工要花不少时间和心血。这个店里有20多名员工,他们大多是老师傅了,做得最久的已有20多年。员工们分工很明确,做麻花的有两组,每组8人。其中,1人负责“切”,6人负责“搓”,1人负责“炸”,其余人员负责打包、上货、售卖。虽然纯手工制作的产量远远达不到批量销售的要求,手工麻花销量也无法跟机器制作相抗衡,但我们依然坚定地走在传承传统工艺的道路上。留住老义乌的旧时记忆、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这或许正是传承老手艺的更大的意义所在。此外,我们还加大了口味和口感上的创新力度,在原味麻花和红糖麻花基础上,开发香辣、海苔、肉松等6种口味,满足各个群体的喜好。经过7年发展,这一门店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年产麻花超过3万斤,销售额达到数百万元。与此同时,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进军礼品市场等,不断开辟新的赛道。

我们还参加了浙江省和金华市的各类比赛,收获满满,也获得了多方认可:2018年,“义口酥麻花”在浙江省二届点心(小吃)展评会中获金奖;同年,获得金华名小吃(点心)奖;2019年,“麻花制作技艺”被列入义乌市第七批非遗项目名录;2020年,“义口酥麻花”获得浙江省总决赛(第三届名点)金奖;2021年,获浙江省总决赛(第四届名点)A级优秀产品奖。此外,“义口酥”品牌还被认定为“金华老字号”。

商城义乌,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国的商人云集,这为义乌传统美食“出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红糖、火腿和南枣被称为“义乌三宝”,在我眼里,麻花就是义乌“第四宝”,让义乌人把手工麻花当作伴手礼带出门,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将立足义乌、辐射全国,把企业做大、品牌做强,以专业化、市场化制作生产麻花,推动义乌传统面点制作技艺创新传承,焕发勃勃生机。

街头争霸赛 精彩“篮”不住  曲艺专场巡演进缸窑村  古老婺剧 薪火传承  推进“情感驿站”建设 夯实“平安家庭”根基 家事“疙瘩”的义乌解法  颗粒归仓  

义乌网

GMT+8, 2024-5-17 22: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