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捏面人:手指绝活“假乱真”

2024-5-6 08:42

摘要: 捏面人这份手艺,源自我父亲丁成献的潜移默化。父亲是黄埔军校第18期毕业的高材生。很多年后我才知道,他为了妻儿,选择留在家乡当一个普通的农民。 父亲行事低调,为人和善,而且琴棋书画样样来。他不仅会捏面人、 ...


捏面人这份手艺,源自我父亲丁成献的潜移默化。父亲是黄埔军校第18期毕业的高材生。很多年后我才知道,他为了妻儿,选择留在家乡当一个普通的农民。

父亲行事低调,为人和善,而且琴棋书画样样来。他不仅会捏面人、做馒头,还会织毛衣、做绣花鞋。他的一手针线活比女人还细致,那时我们一家人穿的毛衣都是父亲亲手织的。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没有父亲不会的活。当然,这与父亲的好学和钻研是分不开的。小时候,父亲常对我们姐弟几个说,做事情要认真,认真了也就什么事都能做好。

父亲刚从部队回来那年,一个人去了金华剧院门前摆摊捏面人。为了把面人捏得形像神像,他在金华婺剧团连着看了七天七夜的《西游记》。从悟空出世到取经回来,父亲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揣摩,几天下来,剧中的人物造型、服装色彩都深深印在了他的脑子里。一个星期后,父亲捏出来的面人非常逼真,就连剧组的演员也夸赞,他捏的面人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一样,活灵活现。

受父亲的影响,我也喜欢上了捏面人。在我看来,这是一项非常好玩的技艺。小时候,农村里时兴清明节用面团做一些鸡、狗、牛、羊类的小动物,晒干后存储起来,在夏至那天和大豆一起炒着吃。农村里把这些生肖动物统称为“清明羊”。按照东阳、义乌一带风俗,清明、冬至祭祖普遍都要用到“清明羊”,尤其是东阳,这两个时节“清明羊”的销售量特别大。看着父母做,我也在一旁学着做。能帮上父母的忙,父母偶尔也会夸上我几句。父母的表扬让我兴致更高,平时只要一有空闲,我就会拿着父亲捏的面人来研究,倒腾完了,还时不时出手做几个,家人们都说我捏的面人形真神似,小小的体型,个个栩栩如生。

小学毕业后,我就到生产队参加劳动。那年头,生产队里似乎有干不完的活,一年里只有农历正月和十二月这两个月有点空闲,我也就是从这时候正式开始跟着父亲学做馒头,同时也捏面人。

我们家从我太公开始做馒头,到我爷爷这一代生意非常红火。义乌风俗,不论红白喜事,都用到大馒头,所以一年到头我家的馒头销量很大。我们家的馒头店远近闻名,品质好、口碑好,生意自然就更好,只要说起“丁信泰馒头店”,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也许是开着馒头店的缘故,很多人会找到我们家店里问有没有“清明羊”,所以我们也顺带做一些。一蒸锅馒头几十个,一蒸锅“清明羊”起码也有几百只。每年清明、冬至前后,一天少说能卖掉五六千个,利润空间比馒头大多了。东阳、华溪、尚经、下朱店、何宅这些地方的集市,我都带着自己捏的生肖面人去卖,其中东阳销量最大。这些年,还有东阳人特意跑到我家,问我能不能为他们做一些。老一辈人特别注重传统风俗,或许对他们来说,“清明羊”正是骨子里的一种深刻记忆。

捏面人是一项细腻活,看起来简单,其实对工艺的要求非常高。捏面人属雕塑中的一个类别,也称“面塑”。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用于观赏和收藏的,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用于观赏和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它需要考虑面团可塑性、防腐性等要求。而食用面塑对原材料的要求则要高出很多,不能有防腐剂。

面塑这门手艺,和面至关重要。先要把糯米磨成粉末,加水反复揉搓成团,直至达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然后用手将面团压薄上笼蒸。蒸熟的面团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面团太软,会失去骨力。面团过干,会造成面塑各部件之间不易黏合。下一步要迅速地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直至面团上劲。紧接着就是给面团添加各种食用色素,根据需要调成黄、红、绿、黑、兰、紫等多种色彩。再按不同的人物造型,把各种颜色的面团在手中搓、捏、揉、黏,用小刀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穿上衣裳,每一个动作都要非常细致。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经过处理后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从15岁那年开始,我就独自外出捏面人。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农村集市,我都会肩背一小木箱,手提一条可以折合的小凳子,在集贸市场、街头巷尾摆摊位,现捏现卖。木箱长约60厘米、宽40厘米、深20厘米,上半部平放一抽屉,屉子前半部隔成六七格,置放蒸熟并调上各种颜料的面团,屉子后半部置放捏面人用的各种工具。箱子上做了两根横档的架子,钻有插捏面人的孔。

农村里谁家长辈过生日,或村里有什么重大事情,都会请戏班子来演几天几夜的戏。这样的戏场,我必定是要去赶的。戏台下,我的糖担前总是人最多的。我还自己制作了一个转盘,用摇转盘的方法吸引客人。当年只要几分钱就可以摇一次,转到什么拿什么面人。

上世纪70年代初,我随大舅子和姨夫一起到江西鸡毛换糖。每到一个地方,我最先做的就是把那些面人插起来,当中有人见人爱的孙悟空、大耳朵长鼻子阔嘴巴的猪八戒、眉清目秀身着一袭白衣的白骨精,还有《红灯记》里的各种人物……因为那个年代孩子们玩具太少了,即使商店里有,农村人也不一定有钱买。我常常会捏一把小刀或公鸡之类的小物件送给当地孩子。

到了1980年,全国市场逐渐开放,各地物资交流会兴起,我又背着捏面人的箱子,哪里有交流会我就赶到哪去,上溪、稠城、佛堂等地都是我经常去的地方。由于我手艺好,一天捏面人可以有四五十元收入,比生产队里挣工分强很多。

1989年,我去新疆乌鲁木齐做生意,捏面人这项手艺便暂且放下了。

2016年,多年没动手捏面人的我看到孙辈们用剩的橡皮泥,觉得扔了太可惜,于是重新拾起老行当,制作了一件又一件的面人作品,这些面人大多用来送人,捏多了也拿到集市卖。前两年,像关公、孙悟空等稍复杂一点的面人,每个可以卖到20元到30元,其他简单的小动物也可卖5元10元的。用橡皮泥比用面粉捏面人简单省事多了,不用蒸面不用调色。

这些年,村里老年协会让我重操旧业,我也想发挥余热,为家乡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于是我让女儿买了一些橡皮泥,利用空余时间捏面人。现在廿三里文化礼堂里,我用彩色橡皮泥制作的老将黄忠、猪八戒背媳妇、姜太公钓鱼、敲糖人等作品陈列其中。捏了几十年的面人,这份手艺真舍不得丢!

说透情理法 护航幸福路 听“云溪嫂”说婚姻  “交警蓝”守护“环卫橙”  “师徒结对”共同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浙江省山区26县巾帼共富工坊培训班在义开班  法律服务“零距离”  街头争霸赛 精彩“篮”不住  

义乌网

GMT+8, 2024-5-19 09: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