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后宅街道李祖村“造物社”手作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墙的展示架。展示架上,燕子造型的手作风筝、充满国潮风的非遗鱼灯、各式各样的手工袋子、惟妙惟肖的陶艺玩具……各种新奇的大小物件,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趣味的童话世界。 “不知春工用何术,抟造万物皆可为。”在李祖村“造物社”手作店主理人、农创客薛鹏看来,万物皆可“DIY(手作)”,造物社就是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实现各种奇思妙想的地方。 大胆跨界,从做电商到干手工 “第一次到义乌,是来进货的。”回忆如何当上农创客的奇妙经历,薛鹏仍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自己会跑这么远来创业生活,还在小村里扎了根。” 今年37岁的薛鹏是辽宁抚顺人,毕业于渤海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大学里学的是电子商务,所以我刚毕业的时候就选择做电商。”薛鹏说,刚毕业的几年时间里,他到北京当过很长一段时间“北漂”。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义乌这座城市。 薛鹏告诉记者,早前他来义乌进过几次货,对义乌有了初步的印象。但真正让他深入了解并定居义乌,还得“归功”于一起玩游戏的网友。“这名网友,就是我现在的妻子。她给我介绍了义乌,反正是做电商,在哪里都一样。” 2009年,薛鹏再次来到义乌。“最开始在网上卖玩具、小饰品,后来改卖手作材料包。”薛鹏说,这个过程中,薛鹏慢慢深入了解手作这个行业。他发现,手作行业背后的受众群体,一般是学生、情侣、年轻父母等。手作类产品在网上售卖,特别需要一个视频演示的过程。尤其是年轻人,没有视频演示就很难吸引他们来购买。这也让薛鹏有了打造一家线下工作室的想法。刚开始,薛鹏只是想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以便日常手工创作、商品展示等。 “因为是工作室,只要环境好一点、交通方便一点就可以了,李祖村刚好满足这两个条件。”薛鹏回忆,大概是2022年11月底,他和妻子慕名来到李祖村游玩。他俩立马喜欢上了李祖这个小村庄,感觉这里人文气息很浓郁,创业氛围也很好。 当天下午,他和妻子租下一间民房,将其打造成工作室。工作室在李祖村一个古色古香的老房子里,房子前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开放式庭院。每到春天,院子里就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绣球花。“在院子前打卡拍照的游客非常多,很多人还会走进工作室来参观。” 薛鹏就试着摆出一些石膏娃娃,供进屋参观的游客彩绘手作。没想到,彩绘石膏娃娃深受游客喜爱,生意特别好,这也让薛鹏夫妻嗅到了一丝“商机”。“这给了我很大信心,而且我自己也蛮喜欢做这些手工的,所以就决定把工作室改成手作店。” “从电商平台到实体店,从做电商到干手工,变化还是比较大的。”薛鹏说,开店之初,在租金、引流方面,后宅街道和李祖村运营团队都给了他们很多帮助。 多元体验,打造手作奇妙世界 “既然有了实体店,那我们就得把它经营好。”薛鹏坦言,从手作小白到逐渐入门,他们不断地走出去,考察学习了很多地方不同类型的手作工艺,包括陶艺、木艺、微景观制作等各式各样的手作。“不管是网上的还是线下的,只要是能用来做手作的,我们就去学习。” 让薛鹏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半年,原来的老店就已经不能满足经营需要。于是,薛鹏在村里又开了第二家店。目前,“造物社”手作店有上百种手作体验项目。为丰富手工制品文化内涵,“造物社”还根据传统节日定期推出特色活动,受到众多游客喜爱。 店里最火的手作项目,当数陶艺项目。走进第一家手作店内,实用的瓶瓶罐罐、色彩缤纷的艺术件,各式各样的陶艺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现在我们把老店改造成专门做陶艺的活动场所,供游客体验陶艺艺术。”薛鹏说。 而在新店里,游客还可以体验做风筝、手工打银、串珠、打造微生物景观、趣味挖宝、手作充棉娃娃等各式各样的手作类活动。“周末会比较忙,有时候还会去外场,比如公司活动暖场,附近机构、学校的研学活动,还有社区活动,常常忙不过来。” 薛鹏觉得,手工“DIY”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这个东西是自己做的,是制作者亲手赋予了其生命力。制作者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每一个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手作比较考验耐心,当你全神贯注干这件事情的时候,你整个人都会静下来。这也是很多家长带小孩来这里研学的原因,可以培养小孩的专注力和动手能力。” 怀念童年时光的美好,也是成年人钟爱手作的深层原因之一。薛鹏自己对“DIY”的痴迷,亦源自对童年美好的留恋。小时候,与小伙伴们用土块、小石子、沙子等自然材料搭建“家园”,成了他最纯粹的快乐源泉,所以他想把这份美好带给更多人。 “手作不仅满足游客们对‘DIY’的渴望,更成了他们重温童年美好记忆的方式。”薛鹏笑着说,他与众多手作爱好者一样,选择“再过一遍童年”,在奇妙的手作世界中找寻那份曾经的美好。 对很多游客来说,造物社手作店的意义更是深远,如同一种精神寄托。很多人之所以痴迷手作,不仅是因为它们唤起童年的梦想,弥补少时的遗憾,更因为这些精致的成品手作,承载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想象。每一个手作产品,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造物社的意思,就是万物皆可‘DIY’。”薛鹏表示,其实手作的定义特别广,他们也才刚刚入门,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和深化。未来,他们希望通过手作这一艺术表达方式,打造一片不一样的乡村小天地,为游客和村民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采访札记: 广阔乡村,“万物皆可造” 乡村,这个曾经闭塞、落后、贫穷的地方,如今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广阔乡村不再局限于男耕女织,而是大有可为,“万物皆可造”。 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农创客,在乡村土地上“造”起了露营基地、“造”起了扎染工坊、“造”起了生态农场,“造”起了手作、插画、摄影、竹编、木艺……城区可以“造”的东西,在村里一样也可以,甚至比城区更添一种独特的魅力。 这大概就是我们向往的未来乡村。从乡村仰望城市,我们发现,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农村,变得愈发充满生机。越来越多以高学历、高技术为特征的创业者进入广阔乡村深耕发展,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广阔乡村,变成新时代年轻人施展拳脚、创业创新的“新风口”。 |
GMT+8, 2025-1-26 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