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蒲篓编织:指尖经纬织乾坤

2024-11-4 08:54

摘要: 我叫柯球清,稠江街道柯村人,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蒲篓编织技艺。蒲篓,曾经与农家生活密切相关,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普通农家,那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但现在早已淡出了人们视野,许多年轻人已不知道蒲篓为何物了。 ...


我叫柯球清,稠江街道柯村人,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蒲篓编织技艺。蒲篓,曾经与农家生活密切相关,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普通农家,那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但现在早已淡出了人们视野,许多年轻人已不知道蒲篓为何物了。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听大人们训斥小孩:“不填债(意即不听话、不学好),将来娶不到老婆,要爷娘(父母)背着冷饭蒲篓去给你寻老婆。”蒲篓在我幼时的脑海中印象极其深刻。

柯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蒲篓村”,做蒲篓是许多人家世代相传的手工技术。据郑氏宗谱记载,柯村的蒲篓编织在南宋时期就已存在,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农耕时期,村民除了种粮油作物外,总会挤出一点田地种植席草,储存备用。小时候,我经常会在清晨听到阵阵捶席草的木槌声,这是勤劳的大人们在为编织蒲篓做准备。

蒲篓,也叫蒲袋,一个形状像篓子的盛物用具。过去,蒲篓用途很大。因蒲篓通风、透气,中药行可以用它来储存分类的中草药,以防霉烂变质。蒲篓还可以用来蒸饭、蒸鸡、蒸馒头,据说,用蒲篓蒸出来的饭清香可口。村民上山砍柴或外出时还会用蒲篓来装饭菜,便于携带。以前,义乌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酿酒,把蒲篓放入酒缸,从蒲篓中打出黄酒,可以很好地滤掉酒糟。

编好的蒲篓除了供自家用外,一些村民还会拿到集市上销售,换点钱物来补贴家用。也有上门收购的,刚开始是廿三里那边做鸡毛换糖生意的货郎担,也有专门的蒲篓采购员,后由象山、江湾、义亭供销社和土产公司收购,发往全国各地,大家争相采购,供不应求。

蒲篓的材料为天然绿色植物席草(棱状),带有淡淡馨香。该植物纤维韧性强,用其编织的器具经久耐用,通风透气,可干可湿。柯村地处丘陵,有不少水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阳光充裕,而席草喜水性,栽于浅水田中,用分根繁殖。所以,我们村的土地气候非常适合席草的种植。席草编织后的蒲篓还具有环保的特点,因为席草是一种天然材料,使用后可以进行生物降解,对环境友好。

蒲篓制作器具主要有木槌、捶席草垫石、蒲席机等。蒲篓规格有饭包、十二双、十四双、十八双、廿双、北京蒲篓(挎包)等。一个完整的蒲篓并不是缠一缠绕一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经过割草、选草、晒草、舂草、起头、成角、编帮、收边等十几道人工工序。

首先从种草开始。立春前后是种植席草的好时机,因席草受空气湿度的影响较大,太干席草易脆,太潮湿席草易长花斑,所以村民们必须定期检查席草的“健康情况”,每个月都需进行施肥,并除去影响席草生长的野杂草。

其次是收割和晒干。立秋前后,稻黄草熟,是席草的收割季节,村民起早贪黑,脚下生风,把席草从泥地里收割回来,要赶在几天之内将其晒干、捆好,存到仓里。

再次是舂草。收割晒干完后,村里的青壮年将席草放在长形条石上,用木槌使劲捶打至扁平柔软后,按席草长短分出不同的规格。舂草时需掌握好力度,于一点精准落下,保证席草每一处都被砸到,席草受力均匀方能软硬适中。根据席草长短,编织不同大小的蒲篓,小的内径为10厘米左右,小巧玲珑,大的长宽在50至60厘米以上,后来用机器编织的,规格大到100厘米以上。

到了手工编织这一步,又有多道工序。先是起头‌,就是从底部开始,通常摆偶数根席草,左右两半,一半根朝前,一半根朝后,作为经,压一木板,开始编织。这一步骤非常关键,它决定了蒲篓的大小和形状。通常,起头的席草数量是固定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以确保蒲篓的结构稳定。

在起头完成后,开始编织蒲篓的墙壁,又称编帮,即通过席草片的经与经相编,纬与纬相编,让蒲篓底形成四个角,然后再通过挑、压技术,把经、纬席草片往上编,编成围墙一样的蒲篓帮。

最后是收边。俗话说:“编织容易,收边难。”在蒲篓编到预定高度后,通过回折和编辫等技术,使蒲篓上面有一个结实美观的边口。大的蒲篓为加强牢度,收边时还要在蒲篓边口里面嵌入草绳。至此,蒲篓算编织完工。

我已知的蒲篓编织技法就有几十种,即使是最简单的作品,也需要用三五种技法。手艺人对每一个部位都心中有数,精准排列席草的位置。一抽一拉间,全是力道;指尖飞舞中,皆为心血。一个编好的蒲篓结实耐用,舒适平整,看不到两条草之间衔接的痕迹。

儿时,蒲篓编织是一场精彩的会演,一家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会这门技艺,大家围坐在一起,巧妙编织出一件件作品。自打有记忆起,我就被席草的清香包围,父辈熟练编织蒲篓的技艺渐渐影响了我,耳濡目染下,我也爱上了这门手艺。过去的蒲篓编织手艺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柯村人,是他们的钱袋子和米袋子,是一家人生活的全部来源。一只小小的蒲篓承载了柯村人的勤劳肯干,寄托着他们美好的梦想和希望。

随着现代包装材料的发展,蒲篓逐渐被塑料袋、编织袋、购物袋、旅行袋等取代,蒲篓销路越来越小。如今,会熟练编织蒲篓的村民大都已50岁以上。一草一席,承载的是情感,编织的是技艺,传承的是文化。在我看来,蒲篓编织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如果不抓紧培养新的蒲篓编织接班人,再过二三十年,现有编织技艺人年事已高,蒲篓编织技艺就面临失传的危险。此外,蒲篓的编织材料席草也濒临灭绝。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学习、传承这种民间技艺。

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 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彰显职业教育新担当  管理网格化 区域全覆盖 我市以“林长制”助推野生动物保护  交通安全宣传在身边  助残共富 爱满商城  我市以精准服务推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现场普法 “法”入人心  

义乌网

GMT+8, 2024-12-9 04: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