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无私奉献能挽救陌生人的生命,你愿意伸出援手吗?在义乌,有这样23位英雄,他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44岁的义乌商人陈颜娟放下生意先救人;“95后”小伙傅昊翔瞒着家人“偷偷”赶去捐献;十余年坚守“三献”工作一线的付小东身体力行诠释“三献”意义;贵州小伙周贵雄从献血者到捐献者再到义马志愿者;大学生章晓飞成为我市首位“00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们都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志愿者,他们用热血为素未谋面的人带去生命希望。 义无反顾 无私奉献 近年来,记者采访过多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无私奉献。当被问到是否愿意捐献时,他们都表示“义无反顾”;说到自己捐献的原因时,他们又不约而同地回答“拯救他人”。 “90后”小伙蒋祝平是我市第23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早在2013年12月5日世界志愿者日,秉持着一颗想做好事的心,他走上了献血车。这次无偿献血开启了他的“三献”之路,只要血站有血小板需求打电话给他,他都会赶去献血。11年来,完成42次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达11600毫升。2019年7月3日,蒋祝平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他特意在手机号码后面加了一条备注:“这个号码永远不会换,打了一个没有接就多打几个。”今年7月30日,蒋祝平接到了这通“求助”电话,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捐献,他调整作息、坚持锻炼、戒掉夜宵,体重从210斤下降到189斤。12月3日,蒋祝平顺利完成捐献。这次捐献对蒋祝平来说并不是终点,而是他公益之路的另一个起点。 “三献”工作是托起濒危患者、挽救和延续生命的“双手”。在义乌市红十字会,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工作人员,他是“三献”工作的坚定推动者。今年7月,他更是成了亲身实践的捐献者,他就是退役军人付小东。对其他捐献者来说,前期需要沟通和动员;而对于付小东来说,就可以省略很多环节,不管是自身还是家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都非常了解,并且全力配合,这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更大的福音。作为金华市首例红十字会专职人员捐献者,付小东希望通过这样身体力行的方式,呼吁更多人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在义乌,蒋祝平、付小东这样的志愿者、捐献者很多,他们的故事是义乌市红十字会爱心事业的缩影,他们共同组成了一支闪闪发光的志愿者队伍,实现了义乌捐献造血干细胞数量从“0”到“23”的突破。 身体力行 让爱传递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要捐骨髓吗?捐献过程会痛吗?对身体影响大吗?会留下后遗症吗?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妨走进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生活看一看。 每年的义乌半程马拉松赛场上不乏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身影。曾经的他们,抓住万分之一甚至十几万分之一的机会,义无反顾地为陌生人捐献造血干细胞;而今的他们,有的是边跑半马边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跑者,有的是赛道边的守护者,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参与到奉献中。 余煜龙是我市第3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4年5月5日捐献。从第二届义乌半程马拉松起,他每年都会出现在赛场上,还成为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跑马团成员。赛场上,他身穿印有“捐献造血干细胞 我行你也行”的宣传T恤,让大家看到了捐献者的精气神,呼吁更多人加入志愿者团队中来。 除了赛场上的选手,赛道边的红色身影中也有不少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义乌市红十字志愿者队队长程青梅每年担任着赛道保障任务,她给记者看了一份名单,上面出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陶辉平,义乌第1例,浙江省第7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1年4月12日捐献;傅东升,义乌第4例,浙江省第195例,2014年8月5日捐献;傅志刚,义乌第8例,浙江省第46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9年3月1日捐献;邓顺凤,义乌第16例,浙江省第886例捐献者,2023年3月21日捐献;周贵雄,义乌第19例,浙江省第970例,2023年11月8日捐献…… 一路生花 沐光而行 从2011年4月12日志愿者陶辉平这第一例,到如今的蒋祝平第23例,每一个数字都熠熠发光。点滴微光,可成星海。正是这些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让更多患者有了生的希望;正是这些无私奉献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让受助者能重新出发,沐光而行。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358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作为这些志愿者、捐献者的“娘家”,义乌市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为他们送去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爱。今年的9月21日是第10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市红十字会组织开展“生命接力·爱在义乌”主题活动,部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代表聚在一起,在森山小镇园区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节日。 |
GMT+8, 2025-3-28 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