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傍晚,城西街道益公山夜市里烟火气升腾而起。38岁的吴鲁伟布置好自己的小摊,开始第一锅章鱼小丸子的制作。铁板上油花跳动,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手里的动作有条不紊。与此同时,妻子邱卫霞的烧饼摊开始迎来客流小高峰。炉膛里炭火正旺,嗞嗞冒油的梅干菜烧饼香气四溢,勾着路人的食欲。这对听不见声音的夫妻,守着两个“无声”小摊,用无言的努力为自己和刚满一岁的女儿撑起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吴鲁伟是城西街道新港村人,小时候一场伤病后,他就听不到声音了。妻子邱卫霞是位“90后”,来自江苏南通,先天性失聪。2年前经朋友介绍,两人相识相恋,随后组建家庭。去年8月,女儿吴希言出生,全家十分高兴。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今年年初,吴鲁伟在益公山夜市支起了一个章鱼小丸子摊。 走近他的小摊,最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干净。不锈钢操作台被擦得锃亮,装酱汁的瓶子被摆得整整齐齐,木鱼花等配料被有序收纳在密封盒里……摊位左右各贴了一张菜单,上面写着:“店主是听障人士,若有照顾不到的地方,还请多包涵!麻烦您指一指菜单选口味……”有顾客跟吴鲁伟说话,他就会笑着指指菜单。客人看懂菜单后,指着心仪的口味点餐。吴鲁伟伸出手指确认份数,得到点头回应后,手上的动作立刻加快,生怕让顾客久等了。 另一边,邱卫霞正在烧饼摊上忙碌。她的烧饼摊就摆在自家门口,也是今年年初开始营业。摊位上挂着块小黑板,是吴鲁伟专门给她写的“价目表”,上面写着梅干菜、葱花、土家三种馅料烧饼,并标注了辣与不辣的选项。黑板下面还有一块小木板,上面写着出摊时间和联系电话,还特别提醒“有事发短信”。 熟客早就习惯了用手势跟她沟通,比如比个“2”,然后在邱卫霞指着“梅干菜烧饼”和“辣”时点头,很快就能吃到香喷喷的烧饼。偶尔有陌生顾客疑惑,旁边的老客就会主动帮忙解释:“你用手指一指,她就懂。她家烧饼好吃的,又酥又香。”天气依旧炎热,炉火旁更是热浪逼人。晶莹的汗珠不断从邱卫霞脸上滑落,她却顾不上擦拭,一心专注于炉子里的烧饼。 婆婆季巧玲说,摆摊很辛苦。吴鲁伟每天从下午4点忙到深夜12点,早上补觉,中午就给妻子邱卫霞揉面,准备做烧饼的食材,下午再赶去市场,采购夜市出摊需要的用料。邱卫霞从早上7点出摊忙到11点,再从下午2点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天气热不说,还经常受伤,可她从没想过放弃。记者看到,她小臂上一道伤痕还未脱痂,淡褐色的疤痕清晰可见。 “我们有手有脚,想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老人和小孩。”邱卫霞在手机上打字“说”,他们夫妻俩每天挣得虽不多,心里却觉得特别踏实幸福。“多亏了婆婆帮忙照看孩子,我们俩才能安心经营小摊。” 城西街道新港村里上上下下也十分关心这对夫妻。村党委书记吴璀云说:“他们俩都是听障人士,家里老人年纪大了,村里就给他们办了保险。周围街坊邻居还经常帮衬,遇事都愿意搭把手。这对夫妻很有志气,总想着靠自己不麻烦别人,做的东西也是货真价实。” 这对夫妻听不见世间的声响,却把对生活的热爱、对女儿的期盼,都藏进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他们的故事正是“有情有义 世界义乌”文化精神的生动写照。 |
GMT+8, 2025-9-18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