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网络新闻 查看内容

四代人“守艺” 老街麻糍里藏着老义乌的魂

2025-9-29 13:42

摘要: 傍晚时分,行走在佛堂老街的青石板路上,沿街的铺子里飘出各种诱人的味道。但要说哪一味更让人着迷,钱晨记里的那股糯米甜香可以算上一个。这家藏在老街里的麻糍店,用四代人的手工坚守,把义乌麻糍的老味道揉进一锤 ...


傍晚时分,行走在佛堂老街的青石板路上,沿街的铺子里飘出各种诱人的味道。但要说哪一味更让人着迷,钱晨记里的那股糯米甜香可以算上一个。这家藏在老街里的麻糍店,用四代人的手工坚守,把义乌麻糍的老味道揉进一锤一臼的悠长岁月里。

一口手工麻糍 留存义乌老味道

走进老街的钱晨记店铺,店内的装修简单而质朴,墙角的老石臼还带着刚捶打完麻糍的余温,粗壮的木杵斜倚在石臼边,杵上沾着未干的糯米浆,散发出淡淡的米香。

后厨里,钱晨记第四代传人钱威正忙得满头大汗。“做麻糍可是个细致活,每一步都不能马虎。”钱威一边忙着手上的活,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制作手工麻糍,首先要挑选优质的糯米,这样做出来的麻糍才会口感软糯。

挑选好的糯米要提前用清水浸泡,浸泡时间也有讲究。夏天天气比较热,浸泡四五个小时就够了。到了冬天,天气变冷了,则需要浸泡八九个小时,直到糯米吸足水分,用手指一捏就能捏碎,才算合格。

浸泡好的糯米,要沥干水分后均匀铺到蒸笼里。蒸糯米的火候至关重要,先用大火将水烧开,然后转小火慢慢蒸。“火太大,糯米容易外层熟了里面还是生的;火太小,又会导致糯米蒸得太烂。”钱威边说边掀开蒸笼盖,一股热气瞬间升腾而起。伴随着浓郁米香,他用筷子挑起几粒糯米,仔细观察,“你看,差不多这样就可以了”。

将蒸好的糯米倒入老石臼中,接下来就是最费力也最关键的捶打环节。钱威拿起木杵,开始反复捶打糯米。木杵的重量不轻,每一次捶打都需要耗费不小的力气。捶打的过程中,还要不时地用沾了水的手将石臼边缘的糯米刮下来,再继续捶打,确保每一粒糯米都被充分捶打均匀。“捶打的力度和频率都有讲究,力度要适中,频率要均匀,这样才能让糯米产生足够的黏性,做出的麻糍才会柔而不烂、韧而不硬。”钱威解释。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捶打,原本松散的糯米逐渐变成细腻软糯的麻糍团。钱威将麻糍团从石臼中取出,放在铺着熟黄豆粉的案板上,用手揉搓成饼,再切成大小均匀的长条。做好的麻糍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咬上一口,软糯香甜,带着淡淡的米香,让人回味无穷。

钱威说,在义乌,麻糍从来都不只是一种普通的零食,它承载着本地民俗文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去,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麻糍,寓意团团圆圆、平安幸福;家里有喜事,比如结婚、乔迁等,也少不了麻糍的影子,象征吉祥如意。

钱晨记的麻糍,一直坚守着这份老讲究。钱威家的麻糍没有花哨的馅料,只有传统的红糖、芝麻、黄豆粉三种。将切好的麻糍块滚上一层红糖,甜而不腻;撒上一些芝麻,香气四溢;沾上一层黄豆粉,口感醇厚。简单的搭配,却将糯米本身的清甜衬托得恰到好处。

四代人的坚守 从“谋生技”到“非遗魂”

钱晨记的麻糍手艺,要从钱威的太爷爷说起。为了养家糊口,钱威的太爷爷挑起一副担子,担子里装着小小的石臼、糯米和各种工具,手里拿着梆子,走街串巷售卖麻糍。

“梆、梆、梆”,清脆的梆子声在大街小巷回荡,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每当听到梆子声,孩子们总会迫不及待地跑到门口,围着钱威太爷爷的担子,眼里满是期待。拿着父母给的零钱,买一块热乎乎的麻糍,是孩子们心中珍贵的回忆。

传到父亲钱有良这一代,钱晨记有了固定的铺面,生意比以前好了不少,不仅有附近的街坊邻里前来光顾,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钱有良始终坚守着祖辈父辈们传下来的手艺,坚持手工制作麻糍,用心做好每一份麻糍。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07年,钱威已经20岁了。当时,钱威刚从学校毕业,面临人生的选择。是外出打工,还是回家继承父亲的麻糍手艺,钱威犹豫了很久。“一开始,我确实不太愿意做这行,做麻糍又累又辛苦,而且年轻人都想出去闯一闯。”钱威坦言。可是,看着父亲钱有良日渐苍老的身影,还有店里那些熟悉的老顾客期盼的眼神,钱威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回到钱晨记,跟着父亲学习麻糍制作技艺,成为第四代传人。

刚开始学习制作麻糍的时候,钱威吃了不少苦。木杵比他想象中重得多,每天要捶打几十斤糯米,不到半天,他的胳膊就酸得抬不起来。而且,捶打麻糍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技巧,力道掌控不好,做出的麻糍口感就会差很多。好几次,钱威因为太累,想要放弃,可是每当看到父亲鼓励的眼神,还有老顾客们吃完麻糍后满意的笑容,他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奶奶带着她的孙子来店里买麻糍。老奶奶告诉我,她从小就吃我们家的麻糍,现在带着孙子来吃,想让他也尝尝这份老味道。当时我特别感动,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这门手艺绝对不能在我手里丢了。”钱威笑着说。

如今,钱威已经在钱晨记坚守了十余年。这些年里,他不仅熟练掌握了麻糍制作技艺,还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在保留传统味道的基础上,对制作工艺进行了一些改进,让麻糍口感更加细腻。

“义乌十大传统美食”“乡村旅游美食金奖”……钱晨记店铺的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证书,这些证书是对钱家四代人坚守手艺的认可。钱威父亲钱有良,也凭借精湛的麻糍制作技艺,成为第四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麻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但在钱威看来,这些荣誉证书固然珍贵,可最好的证书,却是顾客们吃完后下次还来的念想。“只要看到顾客吃得开心,听到他们说‘你家的麻糍地道’,我们就觉得这些辛苦都值得了。”钱威感慨道。

一店藏百味 皆是手工魂

麻糍是钱威家的招牌,但并不是全部。在这店铺里,还藏着许多地道的义乌手工小吃,每一种小吃都有着独特的味道。

钱威家店铺的操作台上,有不少古朴的木模静静地躺在那里。木模上刻着精美的花纹,由于经年累月的使用,这些花纹已经变得有些模糊,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这个木模是我太奶奶传下来的。”钱威说,每到桂花飘香的季节,他们就会用这个木模制作桂花米糕。制作桂花米糕的米粉与桂花的配比,也是他太奶奶传下来的老方子,钱家几代人一直坚守着这个方子,从未改变。

制作桂花米糕,首先要将大米磨成细腻的米粉,然后加入适量的白糖和清水,搅拌均匀,揉成光滑的面团。接着,将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放入木模中,用手轻轻按压,让面团充满木模的每个角落,再将木模倒扣,轻轻一敲,一块造型精美的米糕坯就做好了。最后,在米糕坯上撒上一层新鲜的桂花,放入蒸笼中蒸熟。蒸好的桂花米糕散发出淡淡的桂花香和米香,口感松软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罐子里的脆米糖,也是钱威家店铺的特色小吃之一。制作脆米糖的过程非常复杂,也非常考验手艺。钱威说,熬糖的时候,要时刻盯着锅中的糖,观察糖的颜色和状态,直到糖熬到呈琥珀色,用筷子挑起能拉出细丝,才算熬好。将炒好的糯米倒入熬好的糖中,快速搅拌均匀,然后倒入模具用擀面杖擀平,待冷却后切成小块,脆米糖就做好了。

每到清明时节,店里还会制作清明粿。清明粿是义乌人清明节必吃的传统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制作清明粿,首先要挑选新鲜的艾叶,而且必须是嫩尖,这样做出的清明粿才会有浓郁的艾叶香味。将艾叶洗净,放入锅中煮软,然后捞出,挤干水分,切碎后与糯米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清水,反复揉匀,制成绿色的面团。清明粿的馅料,分为咸馅和甜馅两种。咸馅主要是笋干肉末,甜馅则是豆沙。这些馅料都是钱威亲手炒制的。

制作清明粿时,将绿色的面团分成小块,擀成圆形的面皮,放入适量的馅料,然后捏出规整的纹路,一个漂亮的清明粿就做好了。待蒸熟出锅后,一个个碧绿的清明粿散发着艾叶的清香和馅料的香味,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

这些手工小吃,没有华丽的包装,有的是朴实的外表和扎实的心意。“手工的东西,骗不了人,口感里全是功夫。”这是父亲钱有良教给钱威的第一课,也是钱威一直坚守的理念。

如今,钱晨记已成为佛堂老街网红打卡点,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前来光顾。不少游客在品尝完店里的小吃后,还会购买一些带回家,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能够让更多人品尝到义乌传统小吃,了解义乌民俗文化,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钱威说。


假期未至 露营预订抢先“开跑”  “红美人”柑橘迎来首批尝鲜客  以赛促优 以节促销 赤岸镇举办首届橘子丰收节  稠江街道打造“助企服务节”优化营商环境  非遗酝新意 道情唱安全  

义乌网

GMT+8, 2025-9-30 04: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