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下午3点半,托育园门口已聚满接娃的大人。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组成的接娃主力军中,67岁的丁风林踮脚张望。“爷爷!”“哎!”3岁孙女星星的呼唤让他喜笑颜开。快步上前牵起孙女,两人大手拉小手,开开心心踏上回家的路。“今天有没有好好吃饭呀?”“有,吃了肉!”……爷孙俩的对话,如同秋日阳光般温暖绵长。
这是万千中国家庭“隔代抚养”的日常缩影。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祖孙之间形成了一种简单而深厚的依赖,也在新时代演绎着别样的亲情互动。
在儿子儿媳双职工、大孙女刚上小学的家庭结构中,生活就把小孙女和丁风林夫妇拴在一起了。“孩子跟着我们生活,作息更规律,身体长得更好。”丁风林说。
“隔代疼,代代传”,这隔代亲,可不单单是普通的喜爱。小孩子精力旺盛,从星星6个月起,丁风林几乎每天带她去公园玩耍。“荡秋千、滑滑梯、爬架子、挂单杠……上午、下午各一次,一直到饭点才回家。”丁风林笑言,“晚饭后还要她爸爸带出去一趟,晚上才能安稳睡觉。因为孙女,我每天运动量都达标。”
奶奶王碧芳则是“后勤部长”,主管孩子的饮食。每天为孙女换着花样准备餐食点心,力求营养均衡又健康美味。她面对的挑战丝毫不轻松。“孩子是过敏体质,鸡蛋、牛奶、海鲜、豆类都过敏,每天吃什么很花心思。”为此,王碧芳戴上老花镜开始研究手机里的营养食谱,学习各种养育知识,并学会了蒸馒头、晒枇杷干、做择子豆腐、烤番薯等新技能。在她的精心操持下,孙女健康成长,身高体重以及各项指标都很标准。
“当年养自己孩子的时候,哪有这么仔细,忙都来不及。”这份细致入微的照料,源于祖辈对孙辈深沉的爱。王碧芳说,人到了一定年纪后,经历的事情多了,心境不一样,愿意为孩子拿出“绣花”功夫。“我们自己吃饭的话就随便烧一下,但是有孩子在,就会荤素搭配,每天吃新鲜的。”
祖辈的付出,不仅是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更是生活重心的改变。丁风林说,他爱钓鱼,孩子奶奶爱旅行,但带孩子之后就不能随便出门。
和过去把孩子完全交给祖辈不同,新时代的隔代抚养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情感互动。“要是一天到晚我们带孩子也吃不消。退休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丁风林说,“儿子每天下了班就来接孙女,我们就可以‘下班’去公园散散步。这样不影响我们早睡早起和上午锻炼买菜,人也不会太累。周末孩子不用我们管,可以安排钓鱼和出游。”
在丁风林看来,隔代亲情是一种双向的情感滋养。“养孩子每天都有惊喜,第一次开口说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会背古诗……每次都让人很开心,会让人不断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而且孩子在的时候,家里充满欢声笑语,不在的时候,家里多少有些冷清。”
如今,隔代亲情就如同生活中的调味剂,让祖辈的晚年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它既承载着传统的血脉亲情,又融入了现代的情感交流。它既是祖辈无私的付出,也让他们收获珍贵的情感回馈。这隔代的温暖,如同生生不息的纽带,连接着家族的过去与未来,更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书写着关于爱与传承的永恒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