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青丝成雪情未老 金婚比翼证岁长

2025-10-29 08:46

摘要: 走进徐金福、陈爱芳夫妇位于稠江街道的家,书香与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82岁的徐金福精神矍铄,79岁的陈爱芳笑容温婉,在这方属于他们的天地里,两位老人并肩走过了57载春秋。他们的故事,是一部从苦难中携手、在奋斗 ...


走进徐金福、陈爱芳夫妇位于稠江街道的家,书香与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82岁的徐金福精神矍铄,79岁的陈爱芳笑容温婉,在这方属于他们的天地里,两位老人并肩走过了57载春秋。他们的故事,是一部从苦难中携手、在奋斗中相守、于平淡中恩爱的漫长诗篇。

时光回溯到1964年,佛堂人徐金福下乡来到塔山乡麻车塘村(现已合并为团力村)。四年后,经人介绍,他与同在农村生产队的陈爱芳走入婚姻。回忆起这段缘分,陈爱芳笑着说:“虽说是我爸爸先相中了他,但我自己接触下来,也觉得他踏实可靠,是能过日子的人。”徐金福则记得,自己曾写了一封长信,坦诚地告知对方自己的家庭出身和志向。这份真诚也打动了未来岳父,认为这个年轻人“将来一定是有出息的”。而后,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丰厚的聘礼,两人用一次杭州之旅完成了结婚仪式,他们婚姻的起点,朴素得如同那个年代的底色。

婚后,麻车塘村生产队给他们在厅堂隔出一个小房间居住。“家具”仅仅是两条长凳和四块床板搭成的一张床,空间逼仄,生活艰辛。陈爱芳回忆道:“房间里连个像样的灶台都没有,我们就自己砌了一个。最苦的时候,猪圈就在我们床铺边上。”为了改善生活,两人什么活都干:天不亮就推着捆得满满的柴去近20里远的镇里卖掉;农忙时节,两人推着重重的肥料往返于田间;雨天干活,两人连蓑衣都置办不起,只能披着塑料布,冻得浑身发抖。“再苦的日子,两个人一起扛就不觉得难。”那段岁月里,陈爱芳精打细算操持家务,徐金福乐观肯干琢磨生计,他们养猪、种菜,逐渐把日子过得有了盼头。

转机出现在1977年。徐金福进入塔山卫生院工作,稳定的收入让家境逐渐得到改善。陈爱芳则一边操持农活,一边抚育三个孩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言传身教,将“崇文尚学,向上向善”的家风融入孩子的成长。如今,子女们都在义乌成家立业,分别在医疗、金融系统贡献力量,这让徐金福夫妇倍感欣慰。

而徐金福的文学梦想,始终是夫妻二人共同守护的一片天地。1980年开始,他便积极参与当地文学组织工作。这份对文学的热爱,陈爱芳一直看在眼里、支持在行动中。无论他担任作协职务,还是深夜伏案创作,妻子总是那个为他留一盏灯、沏一壶茶的人。2001年,徐金福前往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深造,陈爱芳也随行照料生活。然而,南方人难以适应北方的气候与生活,陈爱芳思乡情切,夫妻俩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彼时,徐金福正处在文学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但他心中明白:“风光时的相伴可贵,而早年困境中的不离不弃更不能忘却。”徐金福深知,文学梦想可以在任何地方绽放,而相守半生的情谊才是最珍贵的财富。

回到义乌后,徐金福继续在文学园地耕耘,已出版文学专著11部,主编文学著作20余部。而陈爱芳,始终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她料理家务,烧得一手好菜,让丈夫能安心创作;她热情好客,善待徐金福的每一位文友。徐金福动情地说:“没有她的照顾,我不可能保持这么好的状态,也不可能安心从事文学创作到现在。”如今,两位老人依旧相互扶持,出门散步总是自然牵着手,既是怕对方摔倒,更是几十年形成的习惯与依赖。看到他们牵手的身影,邻里亲朋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

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三餐四季的陪伴;没有浪漫传奇的桥段,只有柴米油盐的踏实。徐金福和陈爱芳用大半生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刻内涵。他们的金婚故事,如同一杯醇茶,初品或许微苦,细酌方觉回甘绵长,传递着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闪光、朴素而珍贵的家庭价值观——责任、包容、忠诚与爱。


佛堂:200余名银龄老人共赴文体盛宴  多彩非遗“暖”重阳  后宅:重阳民俗活动升腾人间烟火气  玩摄影 剪视频 做公益 银发族开启“多元潮生活”模式  一城秋色映重阳 万般温情暖银龄  

义乌网

GMT+8, 2025-10-29 12: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