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教师的批评权 乔学慧(法官) 批评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学生的适当批评,是老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但是《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重申教师有适当批评的“权利”,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讽,恰恰说明了老师批评教育的权利没有保障。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就遇到过这样的案例。 学生称被罚站 家长将学校告上法庭 小欣为北京某学校学生。2007年7月,小欣多次跟父母说,学校老师让他罚站,还让别的孩子欺负他,他不愿意到学校上学,并且在提到某个老师的时候,小欣显得特别害怕。小欣的父母多次到学校进行交涉,但是协商未果。2008年11月,小欣的父母将学校告上法庭,要求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庭审中,学校称,经调查,老师并没有体罚小欣,更没有让同学欺负他,这些可能是小欣为了逃避上学编造出来讲给家长的;而且小欣的家长多次到学校闹事,给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承办法官亲自到学校进行了调查,得知涉案的两名老师已经相继离开该学校,学校亦没有留下有关的监控录像,而有关的证人证言也不能直接证明小欣受到了不合理的待遇。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学校购买了书包和相关书籍送给小欣,小欣的母亲撤诉。 体育课受伤 家长要求开除老师 小亮是北京某小学的学生,一次在体育课中受伤。小亮的父亲多次到学校反映体育老师有问题,要求学校开除此老师,否则将不再送孩子上学。后经学校调查,体育老师并没有不合适的行为,没有开除此老师。小亮的父亲在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都没有让小亮去上学。小亮的父亲找到了某报社,记者到小亮家进行了采访,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称这7个月里小亮是被父亲锁在家里的。小亮的父亲于是将学校和报社告上法庭,称二被告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要求赔偿各项损失31万余元。庭审中,小亮的父亲并未提出有力证据,证明报社和学校侵权事实的存在,法院经审理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 教师批评权为何要“规定” 1、孩子个个都是“小皇帝”。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非常娇惯,甚至百依百顺。这使得一些孩子经不起批评、受不了挫折。有些孩子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就会想不通,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残、跳楼等极端行为,这样一来,无形中就使得老师不敢再批评,唯恐引火烧身。 2、家长过度维权,学校息事宁人。有些孩子受到批评后,家长便找到学校帮孩子“理论”,做出过激言行,甚至到教育管理部门投诉。学校领导往往会息事宁人,无原则地批评班主任,让班主任道歉。还有的学校将投诉作为考评师德的重要指标,有些老师担心因批评“得罪”学生而丢掉职位,索性做起“老好人”。 3、师生关系异化。受经济社会大潮的影响,有人认为教育也成为一项可以花钱买的服务,也使得师生关系异化为“我给你钱,你教我知识”的商品交换关系。 |
GMT+8, 2025-7-7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