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作为一个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历经30多年的改革发展,商贸业异军突起,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大超市”。站在这个制高点上,面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义乌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1月9日上午,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式上,市委书记黄志平向大会作了令人振奋的报告,提出了义乌要打造“商贸特区”、“市场新区”和“六大城市”(简称“两区六城”),让与会的各路媒体记者颇感兴趣。开幕式结束后,黄志平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 黄志平刚一站定,记者们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两区六城”的思路从何而来?“两区”和“六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两区六城”这一目标确立后,打算如何在先行先试中得以实现?义乌如何拓展发展新空间、探索发展新业态?黄志平一一给予解答。 “两区”是目标“六城”是特色 黄志平阐释道:“两区六城”,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战略部署,与义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三中心、两高地”战略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建设商贸特区,需要一个历史过程,要靠几届党委政府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这一届党委政府主要是推进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我们要创造的“商贸特区”包含几个“特”:争取义乌市场进口、转口、出口需要的政策之特,打造商贸业发展平台之特,创建体制机制之特;建设“市场新区”,是义乌市场发展到今天之后,必须要确立的一个目标。义乌市场要转型升级,必须在“新”字上做文章——业态要新、空间布局要新、市场结构要新,还有为政者理念要新。当然,还要借助“商贸特区”的建设,来推动政策优化和服务优良。只有这样,义乌的市场才能强者恒强,才能够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 黄志平说,打造“六个城”,是创设义乌特色的城市建设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义乌在城市化过程中创出了许多特色,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及“两区”建设的新要求,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根据去年**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部署了六个特色城市的建设。这“六个城”的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分轻重缓急,不断推进阶段性任务的完成。 黄志平表示,目标任务的实现,关键还在会议之后。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党员干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两区六城”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严密作出工作计划,把每一项任务落实到基层具体的工作中。因此,市委决定2012年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大会,依然是召开全市干部作风大会,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干部的工作能力。 构建体制机制之特是第一步 对于如何先行先试,黄志平说,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中,市委市政府以确立一种新型国际贸易方式和争取与之相配套的六个方面政策措施作为重点。 黄志平解释,现在国际上通行的贸易方式有几十种,但是唯独没有市场采购这一国际贸易方式,而这种方式在义乌已经进行了30多年的实践,已经被事实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贸易方式,并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把它确立为一种正式的一般贸易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贸易方式又有其特殊性——多批量、少批次、多品种、一站式。因而,我们必须要为这种“特殊性”制定配套的监管政策。比如,海关的监管、检验检疫的查验、税务税收的管理、工商登记管理、贸易主体的确立,还有外汇结算的管理等。 黄志平指出,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义乌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关于确立新的贸易方式的方案已经通过了专家认证,现已上报到省政府,省政府优化完善后再上报到国家有关部委;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点工作分工表,已经上报到国务院。 新布局催生经营“新业态” “众所周知的国际商贸城,是一个很规范的、高标准的国际化市场,此外,义乌还分布着18个专业市场。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市场进行重新整合,探索发展新的经营业态。”黄志平说,市委市政府经过很长时间的调研后发现,在国际市场上,生产性消费是国际贸易的重头戏,比如日本,生产性消费商品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80%。反观义乌林林总总的市场,多是生活性消费资料市场。 因此,市委市政府决策要兴建国际生产资料市场,总规划12平方公里,第一期要建2.6平方公里,第一期的第一步大概在200万到300万平方米之间,力争在2013年开业,今年12月底要结顶。以此来优化义乌的市场群,打造市场空间布局之“新”,进而推进经营理念“新”,创建经营业态新。同时,还决定在这个市场里兴建一个“互联网城”,打造中国网商集聚区,使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生产性和生活性、会展业和现代服务业、进口出口转口,这四大体系得以有机融合。 虚实市场非“水火不容”乃“鱼水关系” “电子商务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对实体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刚才您说义乌要打造电子商务城和网商集聚地,令人振奋!请黄书记能具体谈谈今后一个时期,义乌在应对无形市场冲击方面,有什么思路和打算?” 面对记者的这一问题,黄志平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统一思想的问题。首先,我的观点是虚拟市场和有形市场之间,是一种鱼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 “我们用事实说话。”黄志平指出,义乌现有的有形市场吸引了大批网商前来集聚,数量已经超过了5.5万个。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义乌的虚拟市场业务量,已经进入了前10名。事实证明,虚拟市场和有形市场能相互依存,并非水火不容。另外,从有形市场来看,离不开无形市场的推动,因为网上市场的发展,吸引了一大批网商到义乌市场进行一站式采购,有效地推动了有形市场的发展。事实证明,它们是相辅相成、鱼水共融的关系。 黄志平指出,虚拟市场对实体市场的冲击肯定会有,就看党委政府如何顺势而为,如果你一味地躺在有形市场的功劳簿上,不去研究和推进无形市场的发展,两者的关系一定会转化为水火不相容;如果积极去应对,完全可以巩固和推进他们之间的鱼水关系。 黄志平说,我们研究后得出:网商没有脱离消费者这一本质属性。很多消费者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没有时间去实体店购物,没有时间去市场上采购,更没有时间去工厂里直接购买,所以委托网商帮忙代购,因此他没有脱离消费这一本质属性。此外,作为一个网商,他不可能只买一种商品,而要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委托去采购。如果可以去工厂采购,他们只能买到那个工厂生产的一个系列的产品,面对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不得不跑到许许多多的工厂去采购,这样成本就增加了。而到“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义乌市场上采购,却可以一站式地完成。 所以说,只要义乌的配套服务跟上去,物流系统编织好,网上集聚区建设好,义乌市场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依然可以利用虚拟市场推进我市有形市场的发展壮大。 |
GMT+8, 2025-5-10 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