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义乌新闻 查看内容

事事关注焦点 件件体现民生

2012-1-31 09:25

摘要: 去年,本报联合义乌数字城市96150,开设了“96150,就要义乌灵”等栏目,作为民生深度专题报道,通过借助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力量,密切关注与百姓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问题,“以民本的视角关注民生问题 ...

百姓的呼声,就是关注的焦点

  百姓的呼声,就是本报关注的焦点和采写的重点。回首一年来的新闻报道,本报重点在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水电方面做文章。如本报在去年7月关于廿三里街道上平阳村(属群益村的一个自然村)在大热天喝不到自来水的一组报道,引起了廿三里街道及村两委的高度重视。

  正月初六下午,记者再次来到上平阳自然村,了解村民用水现状。透着新春浓浓的喜庆气氛,上平阳村村民告诉记者,困扰他们许久的饮水难问题在去年入秋时就已经解决,现在的自来水大家都很满意。

  王春华是记者去年在该村采访时遇到的一位老太太,当时她向记者诉说挑水艰难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如今已过去半年,当记者再次走进她家询问自来水使用情况时,王春华笑着说:“辛苦你们了,真难为你们还回来看看,现在自来水流量很大,水质也不错。”村民虞修炉一家有9口人,夏天炎热之时一个月用水量达到10多吨。“自从换上新水管和水龙头后,自来水要比以前清澈很多。”虞修炉说。

  群益村委会主任虞国东介绍,在去年村民反映饮水难之后,村里便加快了自来水老管道的改造工作,廿三里街道也下拨了68万元资金用于改造管道。“自来水管改造、污水管道建设和路面硬化工作都是我们村去年下半年的工作重点。”虞国东说,全村400多户人家千余人在去年9月份已全部喝上新的自来水。

  酷暑饮水难问题在去年也不只是上平阳一个村,以96150为平台,去年本报还报道过10余个自然村的饮用水问题,最终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

 记录平凡人平凡心平凡事

  以平民的视角选取题材,以平民的审美趣味观察生活,取舍镜头,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关注民生、民情、民意,聚焦热点、重点、难点,记录着平凡人、平凡心、平凡事,这已成为“96150,就要义乌灵”栏目的一大特色。

  回首一年以来,本报以数字城市96150为平台,通过聚焦、透视公众关注与百姓切身利益的现象、人物、事件、话题、政策等,深度关注民生,充分表达民意,不论是喜是忧、是善是恶,本着及时、主动、完整和充分的原则加以报道,成为了栏目的一大特色。

  去年夏天,记者报道了多起反映电灯不亮的事件。如后宅街道曹村村民反映在去年7月前后总是停电,后宅街道李祖村的新屋自然村也反映当时两三天晚上9点之后经常停电,路灯是亮的,就村民家里没有电。为此,记者分别前往这些村庄作了了解,并写了相关的报道,最后在市有关部门的重视下,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当然,居民用电解决起来或许相对容易,路灯作为市民夜间出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时解决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但是,小小路灯关系着千家万户,夜晚路灯亮堂市民才会觉得出行更放心、更安全。自去年开始,就有市民不断向数字城市96150反映,S310省道苏溪镇新乐至邢宅村路段的路灯什么时候装?为什么青口到大陈收费站处都有路灯,该路段却没有路灯?

  为此,本报曾作了多次报道(见《S310邢宅村路段何时能够亮起来》、《“黑灯瞎火”路坎坷这段道路盼“天明”》)。最后,在相关部门及当地政府的重视下,最终在去年8月底让该路段亮起来(见《结束“黑灯瞎火”的日子,长年不亮的路灯终于亮了》),当地居民终于一展笑容!

  共同的情怀:一切为了民生

  去年以来,本报借助96150这个平台,以反映基层百姓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准则,让新闻报道最大限度地反映与民众根本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把群众的心愿和呼声及时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并与有关部门一道协调、督促有关事件的落实,为社会和谐建设、百姓生活安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如在去年,本报“96150,就要义乌灵”栏目还报道了《暑假补课,禁令之下暗流汹涌》、《新图书馆开放时间能否延长至夜间》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众多民生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特别是对江东街道九联前山头自然村92岁老人龚樟福,在炎炎夏日住铁棚的报道(见《儿孙住别墅,九旬老人住铁棚》),更是引起了广大读者及网友的关注。经本报的多次追踪报道,龚樟福老人终于离开了曾经蜗居近一年的铁棚,搬到了“新居”。

  时值新春佳节,记者再次来到龚樟福的新居采访,发现老人生活的不错。老人的邻居也反映,春节这段时间,都是儿媳及孙子给他送来好吃的。对老人的日常生活,儿孙们也比较关心,老人的衣服现由儿媳给他洗,平时则到村老年协会闲逛,口袋里也不缺零化钱,可以说,老人现在的生活是衣食无忧。

  一年来,本报借助96150这个平台,还对噪音污染、公共安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报道,并与有关部门一道协调、督促建议的落实。如对噪声扰民问题,通过本报进行了多次报道,饱受噪声影响的居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受到群众的好评。为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增强安全教育针对性,本报又对相关事件作了曝光,从而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为社会和谐建设、百姓生活安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江湾小学开启“行走的课堂”  廿载爱心书包漂流路 26万份温暖照亮童心  从刚需到柔性 从“床边”到“心间” 7年试点,长护险的义乌探索  城市生活节 市民享便利  “五一”义乌文旅市场欣欣向荣  

义乌网

GMT+8, 2025-5-10 18: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