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偶像是需要有责任心的(当孩子不小心撞到了桌角上……) 很久以前看《成长的烦恼》,里面有一个片断让我至今还印象深刻:三岁的本不小心撞在桌角上跌倒了,他痛得大哭起来,用脚去踹桌子。父亲杰生只是在一边默默地注视着本,既没有上去抱他抚摸他,也没有言语的安慰。本哭了一会厌了,不再哭泣,杰生这才把他搂在怀里问“还疼吗?” 本说“不疼了。” “那你走几步给我看看。” 本走了几步又跳了几下。 “你再动动胳膊看。”杰生又说。 本转转胳膊,看上去一切都还好,这下杰生发话了:“本,你来看,你是个人,你有手有脚,你能走能跑,而桌子,它什么也不会。所以是你撞到了桌子,而不是桌子撞你,是不是?” 本说:“是”。于是杰生责令本向桌子道歉,为他刚才发脾气踹桌子的行为道歉。 都说母亲、祖辈容易溺爱孩子,那么父亲如何对此纠枉呢?联想到前面那个片断,想到如果在中国的祖父母辈或是妈妈眼皮下发生,定然是先一把把孩子拉到怀里嘘寒问暖又揉又哄,一边为逗孩子破啼为笑而拍打桌子责问它“为什么要欺负我们宝宝?!”但愿我们的父亲们能在此刻摆出正确而公允的态度,加入适当的冷峻,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的事不能推给别人,要象爸爸所说的那样“有责任心”。不要怕孩子会以为你冷血,不喜欢他,要相信任何一个有头脑的宝宝都会以拥有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为荣的。 三、偶像是需要有同情心的(当和孩子在一起时被乞丐当街拉住……)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带着孩子被乞丐当街拉住的经历,我曾在网上做了个小调查,问大家在此种情况下给不给乞丐钱。调查表明选择“给”的人中大多数是男性,而这“给”的理由却相当奇怪,有80%的人是因为“怕麻烦”、“怕纠缠不清”、“怕脏”,却几乎没有人选择“怕被孩子当成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对这样的结果我感到很失望也很悲哀,是现代人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私了,还是大家都已经对这种社会现象见怪不怪了呢?无论如何,我希望所有当父亲的明白一点“无情并非真丈夫”,不管何种时候,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父亲形象在儿女心中都是很高大的。 也许有人会说“要饭的人多了去了,我自己一个月才挣几个钱啊?”或者“要饭的全是假的,说不定他们比我还有钱呢。”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并不了解这些,在他们眼里看到的是一个人放下了尊严与羞耻来问自己的父亲乞讨,父亲却或如见到瘟疫一般避之不及,或扔下一块钱匆匆逃去,我不知此时孩子会做何感想。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很难解决的事情,如果你想给,你应该告诉孩子给的理由“她身上还背着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和你一样,可他吃不饱穿不暖,他没有自立的能力,我们帮助他一下好不好?”要让孩子知道你们所帮助的是一个没有自食其力能力的人,而不是想不劳而获的人。如果你不打算给,也应该讲清楚不给的理由“宝宝,我们看见的,这个人天天在这里要钱是不是?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能去劳动呢?我们给他一次,能帮他一时,但帮不了他一世啊。”如果乞讨者拉着你夹杂不清的话,你千万不要因为带着孩子而显出紧张的样子,你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对要饭的人说“这样吧,派出所就在附近,有困难找民警,我带你过去吧。”这样的话既能揭穿伪乞者的面目,也不会破坏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孟子说“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是做人的基准。为人父母者不光自己要做到,也要让孩子领悟到。不要因为你被欺骗过,便怀疑所有的人;不要因为你以为很了解真相,便随意地抹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同情心。要明白即便是一个滥施同情的人也远比一个薄情寡义的人可爱得多,而爸爸们如果真的想成为孩子心目中一个高大的智者,则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仁者! 父亲影响孩子未来前程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新书中论证说,你在职场中是获得成功还是失败与你拥有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有关。 爸爸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六大特质 诸如勇敢、诸如坚强、诸如理智、诸如达观……在妈妈给了孩子善良、敏感、细腻、温柔之后,这些特质,孩子们通常可以在和爸爸的交流和相处中学到。 父亲参与育儿孩子更聪明 天才多由父亲一手造就 孩子的“对爱的确认”以及“安全感”是来自父母双方的,如果孩子“对爱的确认”只从母亲那里来,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也很难完全。 |
GMT+8, 2025-5-7 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