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亲子 学龄前(3-6年) 查看内容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2012-2-22 16:13

摘要: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行为偏异、多动、攻击性行为以及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对这些问题越早发现、矫治,效果越好。   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男孩比女孩多见,大城市比中小城市和农村多见。主要 ...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行为偏异、多动、攻击性行为以及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对这些问题越早发现、矫治,效果越好。

  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男孩比女孩多见,大城市比中小城市和农村多见。主要有以下三类。

  情感障碍

  表现为恐惧、焦虑、抑郁、沮丧、猜忌、嫉妒、不安全感和疑病等。

  行为障碍

  包括一些紧张性行为与违纪行为。紧张性行为表现为啃咬手指甲、吮指、口吃、挤眉弄眼、遗尿症等;与违反纪律有关的行为,表现为不遵守课堂纪律,和同伴相处不良、多动症、捣乱性破坏行为等;与道德品质有关的行为,如骂人、打架、寻衅、说谎、偷窃、逃学等。

  认识能力发展迟缓

  这是指儿童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引起大脑功能异常、视力障碍、伤残、语言发育迟缓、阅读能力低下、智力落后等疾病,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其中有些属于发育的生理性延迟,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恢复正常,还有少数属于器质性的(指在身体的某一部分有病理变化,如大脑),不能自己恢复,要靠特殊教育和心理行为指导来矫治。

  幼儿发生心理行为问题其实不奇怪,但不能轻视,因为这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根基。时下,因父母溺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不断增多。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目前的6%。临床中儿童厌食症、挑食症很多,而“祸首”往往就是孩子的父母。如为了减肥而节食的母亲常常成为孩子的“榜样”,儿童就很容易产生厌食;经常带儿童吃油炸类的食物,久而久之会引发儿童心理性挑食。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矫治,就会引发精神上的疾病,后果不能低估。

  3~6岁是幼儿心理行为发育的重要阶段,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发现异常要及时请教医生。因为心理行为问题矫治的过程非常复杂,越早发现、越早矫治效果越好。

注:本站部分内容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本站会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删除!
近期专题
兴业社区举办财商体验营活动 我市第八届幼少儿舞蹈比赛落幕 “微服务”打造居民“幸福圈”  稠江街道社区创投“总动员”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抓好隐患排查不松懈 拧紧暑期交通安全弦 市水务集团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投用

义乌网

GMT+8, 2025-7-5 19: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