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靠市场推动经济先发的城市一样,义乌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单纯依靠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已渐显疲态。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阶段,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也使义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要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升级,人才强市已代替自然禀赋,成为改革试点过程中的不二选择。
用数据说话,“项目化”引才初显成效 有人说,20年前抢政策,10年前抢资金,今天则要抢人才。近年来,人才问题受到举国上下前所未有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把人才发展纳入中长期战略规划,意欲在这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2010年6月,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此《纲要》一出,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人才强市、人才强省已成举国共识。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市也制定出台了《义乌市人才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及其分工方案,以期在这场新的战役中抢占先机。 除了积极做好本地人才的培育工作外,我市还提出“项目化”引才新模式,不遗余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已初显成效。据了解,当前主要开展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现代物流园、生产资料市场等“项目化”引才试点工作,已成功引进2300余名中高层次人才,其中硕士113人,博士17人。同时,触角还向企业不断延伸,成功引进了5个由海外高层次人才领办的优质创业项目,仅浙江优纬光电一个项目,就成功引进了4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1人已经入选国家第五批“千人计划”,另外3人也均符合浙江省“千人计划”要求,正在申报中。 此外,我市还实施领军型人才引进计划,已成功在德国法兰克福、武汉等人才密集城市设立了人才工作站,搜集整理义乌籍在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发布高科技项目信息,实现海内外引才、引智工作常态化。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商贸实用人才等人才资源总量达43.26万,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博士37人、硕士24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380人。 让机制畅通,要引才更要留才 俗语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说法在人才流动问题上也可以套用,哪里待遇高,哪里环境好,哪里机会多,人才就愿意往哪里去。 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提出“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打造创业创新平台,优化环境,为引才和留才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来,为着力解决好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市推出了“人才工作十大实事”机制,将人才工作急需攻坚克难的热点和难点列入其中。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全程参与,再加上企业的鼎力支持,事关人才工作的一些问题在“绿灯”下迎刃而解。 环境优,则人才聚,事业兴。为进一步留住人才,我市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积极创造条件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实际困难,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以《义乌市加强人才住房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为例,我市提出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实行“租售补建”并举,建立突出贡献人才专项住房、人才限价专项住房等5种渠道为一体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经盘活了近2万平方米的住房作为人才公寓,计划年底投入使用。 在全市上下“重才爱才”的良好社会环境中,一大批优秀人才立足职位,创业创新,优秀人才的才华、价值得以不同程度的展示和体现。据了解,2009年以来,我市先后表彰了127名优秀人才和2家创新团队,表彰金额达227万元。同时,还每年表彰一批人才开发先进单位,至今已有30家用人单位受到表彰,表彰金额达90万元。 可以说,以上种种无不彰显了义乌在人才问题上“万金奖骐骥”的气魄和决心。 |
GMT+8, 2025-7-12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