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亲子 学龄前(3-6年) 查看内容

当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 真不想承认我也犯了

2014-6-1 11:20

摘要: 朋友远嫁德国,儿女双全,近日回国省亲,我们聚在一起就是聊孩子,聊两国的教育差别。她说了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条:德国父母从不轻易表扬或责备孩子,但他们会经常鼓励孩子。  表扬、责备、鼓励、惩罚,这 ...
  

朋友远嫁德国,儿女双全,近日回国省亲,我们聚在一起就是聊孩子,聊两国的教育差别。她说了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条:德国父母从不轻易表扬或责备孩子,但他们会经常鼓励孩子。

  表扬、责备、鼓励、惩罚,这些都是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无论东西方,无论存在多大的文化差异,父母都有义务管教孩子,尽管我非常不愿意用"管教"这个词。我下面所要讲的"管教"是建立在尊重孩子基础上的"管教",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独一无二,父母应该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情绪,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孩子的管教方式。我们首先要对孩子有个明确的认识——


  ⊙你的孩子难管教吗?

  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生来就有取悦他人的本事。小嘴巴甜甜的,很有"眼力见儿",看得出大人的脸色,不会做出很造次的事。而且在幼儿园或学校里,这样的孩子甚至会做些并非真的想做的事,放弃一些他们很想参加的活动,只是为了让别人高兴,或让老师满意。这样的孩子当然比较容易管教。

  而另一种孩子却往往很容易冲动,经常对抗别人,或做一些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事,像脱口而出反对大人的话等。他们深知有害无益,但他们事先并不会多想想再张嘴。就好像他们的情绪经常不能受自己控制一样。显然,这样的孩子就难以管教。

  称得上"难管教的孩子"都具有以下全部或部分特征——

  1.活动力很强,任性,无法自制,容易兴奋冲动;

  2.做事不专心,注意力很难集中,也不专心听人讲话;

  3.显得极度紧张,会用很喧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4.缺乏规律的生活习惯,要他照常作息很难;

  5.对任何转移、变化、不同的东西,都会感到恐惧;

  6.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负面情绪:闷闷不乐、暴躁、不快乐、不高兴,很容易伤心落泪或发脾气。

  万一你的孩子属于"难管教"的,也不要过分担心,鼓励自己能做个好父母,相信爱的力量;而你的孩子即使很乖,也要思考一个问题——


  ⊙你的管教方式有效吗?

  很多父母都问我一个问题:孩子做错事,我耐着性子给他讲道理,从不对他大呼小叫,从不打骂他,可他就是不听,还会继续犯错,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说,问题不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态度。不是说用了"讲道理"这个形式,孩子就一定能接受,"讲道理"也是要有态度的。

  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在广场上晒太阳,几个孩子跟着教练学轮滑。有个六七岁的小姑娘,总是不得要领,就有些退缩,不好好练了。她妈妈就坐在我旁边,把她叫过来讲道理。这一通道理,从这孩子的前途命运,到家庭、父母为她的付出,苦口婆心、声情并茂。听得我在旁边只有啧舌的份儿,连儿子都听得直冲我递眼神,他可没见识过这样的宏篇大论。可那小姑娘却无动于衷,显然已经习惯了妈妈这样"讲道理"。

  这样的"讲道理"能有效吗?

  在处理任何父母认为不满意的行为之前,必须行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保持中立。如果孩子做错事,先不要情绪化或直觉地加以反应,而要退后一步,尽可能保持中立。然后按照下面的步骤做——

  第一步:思考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动机
  比如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不愿意换衣服的事实,而不要把事情想成孩子不愿意换衣服,是因为她想照自己的方式穿或是故意跟你对着干。

  第二步:先不要气恼
  问问自己:"生气真的有用吗?"如果生了一肚气就能让孩子把衣服换了,那你尽可能生气吧。

  第三步:再问自己,真的够客观吗?
  不换衣服这个行为究竟有多坏?后果很严重吗?它常发生吗?还是偶尔发生的?

  面对孩子犯错,父母必须管教,但如果你经常用的管教方式是下面这些,那就需要改进了——

  * 对孩子咆哮或大声叫喊
  * 拒绝孩子的要求
  * 非出自本意地惩罚孩子
  * 和孩子争吵
  * 要孩子承诺下次不再犯错
  * 威胁孩子
  * 严厉惩罚孩子偶尔的过失
  * 觉得无力管教孩子
  * 常向孩子让步


  ⊙什么是有效的管教?

  1.订下限制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让他知道,这个世界是有很多限制的。面对环境的限制,训练孩子把自己的意愿顺应环境做出调整,并教导孩子要遵守规矩,比如看电影时,到精彩处很想与妈妈交流,但不可以大声说话,可以轻声跟妈妈示意或者用眼神、动作等交流。这样会帮助孩子在长大后面对社会种种限制时,有足够的定力适应。

  2.延迟满足
  除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外,对孩子的需求不一定要即时满足,比如孩子要妈妈帮忙做手工,而妈妈正在忙家务,就不必立刻跑过来帮忙,而是告诉他"等妈妈把手洗干净"、"五分钟以后就我过来",这样来帮助孩子学习忍耐。

  3.大孩子做榜样
  大人说的道理,对孩子而言,有时未免太艰涩,倒不如举一些孩子熟悉或亲近的人,特别是稍大一点的孩子作为例证。比如当孩子不肯自己睡觉时,可以说表哥就是自己睡觉的,不要妈妈陪。小孩子对大孩子的行为,都比较重视,并喜欢模仿,那就给他的"偶像",帮助他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跟孩子谈感受
  孩子往往不善于表达感受,父母应该告诉他什么情况下会忧愁、恐惧、开心,尽量丰富孩子表达喜怒哀乐的形容词,并经常问:"今天心情怎么样?""是开心还是烦恼?"让孩子自己找个词来形容,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5.让孩子承担后果
  孩子不听父母的意见,坚持要做一些事,父母在没有危险的大前提下,不妨让他试,由他承担行为的后果。一个很重的袋子他就是提不动,非要用凉水冲澡就会冷得受不了……孩子从中会意识到,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

  6.小孩也有发言权
  我们常说一句话:"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乱插嘴是没有礼貌的行为,但小孩也有发言权,大人应该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当一家人坐在餐桌前吃饭时,往往是家庭交流的最好时机,父母不要只管聊自己的,也应该让孩子有说话的权利,这样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出来。

  7.安排群体活动
  独生子女的"先天缺陷"就是一个“独”字,说大人不围着孩子转,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又不想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那就多为孩子安排一些群体活动,比如带孩子跟其他亲戚或朋友的孩子相聚,互相串门,帮助孩子在群体中学习社交能力,养成关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8.教孩子面对人群
  4岁前的孩子还不太懂得害羞,所以最适宜在这个阶段,让孩子有在人群面前表现的机会,如表演、说话。在这些过程中,可以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训练他的组织力、集中力,以及观察别人反应的能力。事后一定要给孩子意见,指出需要改善的地方,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在人际关系中的自信心。

  9.避免父母情绪化
  有些父母对于孩子闹情绪,会采用比孩子还情绪化的方式对付,比如斥责,打骂。孩子吵闹着要买玩具,越闹越凶,父母直接制止,或者干脆打两巴掌,对有的孩子而言可以立即见效,但并不能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而父母如果以温和的语气解释不买的原因,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想法,即使不能立刻止住孩子哭闹,但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日后与人相处时,懂得设身处地去了解别人的感受。

  10.适度的磨练
  父母其实最担心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挫折过不去。所以过分溺爱、保护孩子,会造成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肯定是要不得的,这样的孩子,当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挫折时,便无法应付。所以要多磨练孩子,但所谓的"挫折教育"也要适度。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多经历些挫折,从不表扬孩子,这样的孩子就会缺乏自信;有的父母总是人为制造一些"挫折",或过于冷静,会让孩子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这些都不是"适度"的磨练。磨练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孩子体会挫折,而是要帮助他们从挫折中学习重新站起来。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注:本站部分内容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本站会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删除!
近期专题
兴业社区举办财商体验营活动 我市第八届幼少儿舞蹈比赛落幕 “微服务”打造居民“幸福圈”  稠江街道社区创投“总动员”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抓好隐患排查不松懈 拧紧暑期交通安全弦 市水务集团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投用

义乌网

GMT+8, 2025-7-4 14: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