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重大项目是我市扩大有效投资的“牛鼻子”。为了牢牢牵住这个“牛鼻子”,去年市委市政府开展了“三互三评”活动,“国际商贸城长途客运中心周边配套道路工程”和“金融商务区地下空间项目”双双亮相。 这两个项目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其实施主体都是国际商贸城管委会。 一个是事关普通百姓出行的民生工程,一个是打造城市转型升级的重点平台,实施起来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国际商贸城管委会迎难而上、攻坚破难,扫清制约项目建设发展中的“绊脚石”,加快项目建设速度。 一个分秒必争的项目: 长途客运中心周边配套道路工程 2013年1月,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下达到了国际商贸城管委会:在用地性质尚未调整的情况下,2013年底前要基本建成国际商贸城长途客运中心周边配套道路工程。 长途客运中心周边配套道路由三条支路组成,总用地面积约34亩。按正常情况,从项目立项到用地报批、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审批工作,再到完成项目建设,至少需要一年半时间。如何在一年时间里完工? “受领任务后,我们第一时间进行调查摸底,吃透政策、理清思路。”国际商贸城管委会主任傅建民说,为加速推进,我们专门向市政府打报告,建议该项目采取特事特办原则,简化审批程序,对政策范围内采取特别程序的予以免责。征得市政府同意后,管委会三管齐下,立项、用地报批、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齐头并进,实现了去年7月份正式进场施工。 在管委会努力下,工程各个环节步步紧扣,没有丝毫耽误,工程最终在2013年底如期完工。“但是因为前期土地审批手续较慢等因素,目前工程还未竣工验收,我们正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争取早日完成这项工作。”傅建民表示。 一项没有先例的工程: 金融商务区地下空间项目 金融商务区,被称为义乌人未来自己的“陆家嘴”,一期规划建设48幢超高层的各类商务大楼,总建筑面积约260万平方米。为更好地节约和利用中心区土地资源,我市大胆创新,投资11.4亿元向地下要空间。 地下空间总开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共三层,主要用于解决交通、综合配套和停车问题。技术新、时间紧、难题多,既是这个项目的亮点,也是难点。在相关设计论证会上,有专家曾指出,“义乌这一项目,在整个华东地区都没有可供借鉴的技术和经验。” 因为该项目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在项目有关的规划设计、工程预算、招标、施工组织等工作中,管委会和市住建局“合体”,力求每个环节实现“无缝对接”。为给施工赢得宝贵时间,管委会主动与“三制办”对接,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原本需8个月完成的项目前期审批手续,4个月就顺利完成了。 项目建设开始时,已有7个项目14幢大楼正在建设当中,地上地下各种施工交叉在一起,互相干扰。外加施工区域狭小,施工条件不充分等因素,都给地下空间开挖增加了难度。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管委会与市住建局“摸着石头过河”,边与业主方有效沟通边施工。目前该工程已外运土石方35余万方,结构已完成60%。 傅建民说:“工程原计划于2015年底完工,按照目前进度要完成目标比较困难。我们会寻求更好的方式与业主沟通,并督促施工单位全力奋战,努力争取按时完成预定目标。” |
GMT+8, 2025-7-21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