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骗子”成为义乌这个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顽疾,久治不愈,制度建设年年喊,洋骗子却愈演愈烈 开设A公司骗货,过段时间再改头换面成B公司 2011年3月1日,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户反映MI公司拖欠货款。义乌警方调查发现,该公司印度籍老板Zahid Shaikh,已于2010年10月23日自杭州萧山机场离境。此时,被该公司拖欠货款的经营户已有70家。 3月9日,优凯国际公司拖欠货款4个多月未支付,公司业务员失去联系。义乌警方发现该公司办公室大门关闭,空无一人。此时,该公司还在市场上订货,很多经营户仍未发现异常…… 开设A公司骗货,过段时间再改头换面成B公司的手法,在义乌已屡见不鲜。 4月19日,义乌经侦调查鑫源进出口有限公司时发现,该公司提供的地址实际上是另一家名为苏谊的进出口公司。消息公布后,一些经营户才取消了与鑫源的订单。 这只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小老板们辛酸故事的一小部分。 从2003年开始,“洋骗子”开始横行义乌,成为义乌这个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顽疾,制度建设年年喊,洋骗子却愈演愈烈。 2009年,仅被市场经营户报案,涉嫌诈骗或拖欠货款老板逃匿的外贸公司就达159家,涉及货物价值达4亿多人民币,受害经营户达3000余家。 冲着赊销模式来的洋骗子 义乌公安局经侦大队二中队指导员龚卫东说,“洋骗子”增多最直接的原因,是赊账经营愈演愈烈,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采购主体不规范,准入门槛过低,案件发生后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案件定性、追赃、处置困难,损失很难挽回。 最重要的就是赊销模式,即客户支付少量定金甚至无定金,让义乌商户先将货送到客户的仓库,半个月到1个月之后再付款。 “很多洋骗子是听说了义乌的赊销模式,才专门来行骗的,就是看到了这个时间差。”龚卫东说,在他接触到的案件中,很多“洋骗子”都是在本国身无分文,专门来义乌“淘金”的,而一夜暴富的“成功案例”又吸引了更多的洋骗子。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律师胡凤林说,以前的案件中,洋骗子大多是“专业”的,即来义乌就是为了行骗,捞一票就走。最近几年,“金融危机冲击下,有些在义乌经营多年的公司也难以为继,就在最后撤离的时候狠骗一把,更难防备。” “2005年之前,我们就呼吁义乌经营户坚持‘30%原则’――商户至少要向外贸公司收取货物总价30%的定金。”龚卫东说。 这就是“洋骗子”的7寸,因为“洋骗子”在骗到货物之后,只有两种处理方式,要么当作仓库尾货就地低价销售,要么运回本国,但如果支付了30%的定金,“洋骗子”就获利有限了。 防不胜防、疲于应付 看起来,30%原则百利而无一害,但就是无法通行。 “义乌市场里,充斥着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产品相似度极高,基本没有特色。”胡凤林说,这样的市场环境导致义乌小商品经营户间长期处于低级竞争中,要么降价,要么就给予客商更长的账期。 义乌的小商品经营早已是薄利,价格竞争的空间有限。龚卫东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了争抢生意,义乌经营户就在账期上竞争,“赊账的金额越来越大,账期越来越久,隔壁给你1个月账期是吗?我给你2个月。” 金融危机之后,在义乌的外贸公司逃匿事件不断增多,经侦大队作为打击合同诈骗犯罪的主力军,“防不胜防、疲于应付。” 义乌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朱金弟说:“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大量的精力都被用来安抚被骗商户了。 经常就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商户来报案,闹哄哄地站在门口。”但大部分情况下,骗子早已离境了,经侦部门此时立案、受理,已经太迟了。 不少在义乌诈骗后卷货、卷款外逃的外商,涉及的涉外机构并未到省工商局登记,警方很难收集到证据,无法对案件明确定性。而外商在交易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行为的相关证据很难查找,特别是货物资金的去向很难查清,一旦外商逃到境外,侦破难度更大。 最好的防骗手法―― 收取30%定金始终无法施行,朱金弟只得退而求其次,建立一个能让经营户摸清对方底细的系统。 预警平台遇冷 2009年9月,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经济案件预警及贸易信息采集系统(下简称:预警平台)建立。义乌经营户只要对合作的公司有怀疑,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申报,由警方对这家公司分析和调查,并在3天内反馈。 预警平台负责人、义乌经侦大队二中队指导员龚卫东说,预警平台最主要的作用是信息汇总和调查,在大量线索中发现蛛丝马迹。汇总的内容包括外商采购的商品种类、数量、金额;涉及经营户数量;付款方式、时间和交货时间。调查则包括采购商的身份、住址、身份证件的核实、签证有效期、租房信息、出入境信息、货代公司信息、违法犯罪记录信息、公司工作人员信息。 截至2011年1月,义乌经侦通过预警平台,侦破了16起特大市场合同诈骗案件,刑事拘留了10名犯罪嫌疑人,上网追逃6名,直接为市场经营户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达4000多万元。 预警平台并没有迎来经营户热情参与。 2010年,龚卫东将预警平台的日点击量从2009年的几百次,提高到了1.7万次,但和义乌6.2万商户的总数相比,无疑还是太少了。 赌徒心态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还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义乌营销服务部总经理金晖。 2010年,这个设在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东辅楼4楼两个房间里的服务部,承保金额为3亿元左右,赔付了300万元,赔付率达100%。 “经营场地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不然,我们都坚持不下去。”金晖说,尽管2年来赔付了100%,政府还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但义乌的小商户依然不买账。 “2010年,承保金额同比增长了40%,但整个2010年,愿意走几步,来咨询一下的人,只有1000人次。” 金晖说,投保的成本平均在投保金额的1%左右,但大部分义乌经营户的利润也就在2%到3%左右。“除非生意很大,被骗的风险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不然大部分商户,还是抱着赌徒心态,就为了这1%的利润博一把。” “小农思想再加上无序的竞争,导致义乌的‘前店后厂’完全没有抱团意识,接到订单的小心翼翼、遮遮掩掩,抢订单的完全不讲规矩,不讲人情。”金晖说,多年的无序经营,导致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至今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科学管理、法律维权的观念也难普及。 恶化的市场环境,也给希望建立自有品牌,采用现代经营方式的尝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的王皓说,产业水平低下和市场无序竞争已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义乌赊销模式难以改变的根源。 |
GMT+8, 2025-5-10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