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期盼已久的杭长客专列车终于在我们面前疾驰而过,从而迎来了义乌铁路史上新的里程碑。此时此刻,去寻访那段夹杂着不寻常的历史,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与此同时,也不得不钦佩“义乌速度”变化之大、之快。 从牛背上的义乌到高铁上的义乌,最令人自豪的变化就是“速度”,“义乌速度”代表着“中国速度”,“中国速度”则是中国发展的代名词。 从中国铁路到义乌铁路 火车的历史虽然只有一百多年,却曾有那么多列车裹狭着历史的烟云飞驰而过。 1825年9月27日,斯蒂芬森制造的“运动号”蒸汽机车在英国开始行驶,宣告了世界铁路的诞生。那时虽然信息比较闭塞,但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信息及作用就已在中国传播,因而修筑铁路的中国梦也就早已萌发。 中国人为什么要修建铁路,一些有识之士将铁路视为富强之枢机,变法之扃钥。孙中山当年也曾回答:“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甚至在他辞了“临时大总统”后,依然亲任“铁路督办”,并为“筹划全国铁路”四处奔波。 1876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即长约14.5公里的淞沪铁路,可惜这条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自修筑,在国人的反对声中,只经营了一年多,清政府就将其赎回并拆除了。 在19世纪末,中国铁路建设虽然已经大范围启动,但相当一部分铁路还是由外国人掌控。如胶济铁路(青岛—济南)是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强行修建和直接经营的铁路之一;京汉铁路(卢沟桥—汉口)是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铁路之一。而中国真正自建的首条铁路是1881年建成的唐胥线(唐山—胥各庄),长9.7公里。 而浙江的首条铁路则是全长为16.135公里的江墅铁路(江干—湖墅),1906年11月14日开建,1907年8月23日完工。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孙中山与浙江》一书中,曾有一段孙中山在杭州行程的记载:“一九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上午赴江干察看铁路路线及钱塘江水道;参观了之江大学,与师生共进午餐。午后,乘闸口至湖墅的火车,至湖墅彭埠参观商场,十二日出游灵隐、天竺。十三日早晨即乘车回沪。”很显然,文中所记载的闸口至湖墅的火车,通行的就是江墅铁路。 包括义乌铁路在内的杭江线(杭州—江山),则从1929年3月开始勘路,1930年2月20日举行开工典礼,翌年12月4日工程进抵义乌,并在当月通车。 义乌修建铁路,虽然比英国发明蒸汽机车晚了近百年,比中国自力更生修建的铁路也迟了50年。但毕竟随着时代步伐,乘上了历史列车,脚步虽只是缓缓迈动,却也是一路向前。 从高铁开通看“义乌速度” 或许人们往往会容易陷入当下的细微之处而忽略历史的大开大阖,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发展中的难题时,其实有很多事情一旦放到历史长河的宏观视野里就会发现,我们的进步竟是如此的真实而巨大——就如杭长高铁的开通。 义乌铁路虽然在1931年12月已通车,但浙赣铁路(杭州—南昌)却直至1936年1月才全线贯通。 浙赣铁路的前身杭江铁路是属地方铁路。据《义乌市志》载,当时本着“先求其通,次求其备”之原则,工程设计和施工均按轻便铁路的要求进行。为节省成本,钢轨采用了35磅每码(17.4千克每米)的轻轨,桥梁等级采用古板式E—20级和E—35级的临时木桥。机车轴重每米8.5吨,只能行驶载重15吨的货车。“当时用的车头‘先导号’,轻巧像小脚女人,只有1.3吨,只跑20多公里,我父亲见20位棒小伙子轻轻一抬就上了铁轨。”一位铁路系统机务段的老前辈如是说。 具有80多年历史的浙赣线,见惯了白云苍狗,看惯了人聚人散。铁路的开通使人们出行便利,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运能有限,人满为患,一票难求,却司空见惯。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列客车都基本满员。过道上人挤人,甚至行李架上也坐着人,在如今的义乌经商能人中,不少都曾有躺在座位底下乘车的经历。笔者1984年出差成都,竟挤得只能单腿站立,一直到萍乡,才在3人座位上挨了半个屁股,挤得要水喝没水喝,连上厕所也非常困难。 客观形势迫使要提速。这就需要道路改造,机车升级、技术腾飞。 单线运行50年一贯制,严重制约运行速度,直至1982年,才在义乌境内修建浙赣复线,当时由于机械化程度低,42.6千米复线竟修建了12年,至1994年10月才全线开通,其中义亭——官塘的8千米复线,建设工期竟然长达整整4年(1984年8月~1988年8月)。 步入新千年,浙赣线路要进行电气化改造,为了适应国际商贸城市建设,同时也为了节约耕地,义乌趁机极力争取铁路移线。经过不懈努力,2004年2月,铁道部终于给《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要求将浙赣电气化改造义乌移站方案优化调整为移线方案的函》作出回复,批准铁路义乌段移线方案。这一工程于2004年开工建设,铁路正线建设和铺轨仅用16个月。1.5万平方米的铁路义乌新客站站房建设也仅10个月完成,整个工程于2006年6月竣工启用。 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加速度运动的。时间仅过去四年,义乌又顺应高铁时代,于2010年着手杭长铁路客运专线义乌段建设。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造高铁?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回答说:“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需要跑。”他发此感慨时,正坐在世界第一条高铁“日本新干线”上,也正是改革开放发轫的1978年。 好似一首激动人心的主旋律,义乌人对高铁早有期盼,一旦启动,义乌很快融入中国高铁响彻云霄的大合唱之中。市委、市政府把杭长客专义乌段工程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倾其全力予以推进。正由于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群众支持,再加之杭长客专建设指挥部措施有力,舆论先行、政策到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一丝不苟,着着实实地打了一场腾地动迁的漂亮仗。铁路正线建设用地征收仅用了2个月就圆满完成,比浙江省推进计划整整提前了4个月,房屋拆迁从签订第一份《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到全部拆除,也仅用了63天时间,比省推进计划又提前了15天,从而使得无论是征地还是拆迁任务的完成进度,均名列金华段考核榜首,在全省范围内也名列前茅,被省政府授予浙江省重点建设立功竞赛先进集体称号,从而为高铁顺利开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代义乌站见证铁路变化 一座座城市、城镇的命运,会与这条铁路紧紧相连,义乌也不例外。当年张之洞曾预言:“铁路一通,则商贾云集,民物繁滋,三年必然改观,十年可臻富庶。”火车开通前,无论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佛堂均比县城稠城略胜一筹,然而待火车一通,稠城经济地位迅超佛堂。 一个个火车站的命运,更与这条铁路休戚相关,义乌站也不例外。 始建于1930年的义乌火车站、设稠城小三里塘村,“时站台长200米,站台墙为石料结构。仅有15平方米售票房,15平方米货物仓库,100平方米机务用房。”(《义乌市志》交通·物流篇)我们市志编辑部组建伊始,前往山东安丘博物馆洽谈崇祯《义乌县志》回归故里事宜,返程路过南京时,我们除了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义乌民国档案外,还去杨公谨古旧书店查阅资料,结果在民国时期出版的《浙江省建设月刊》中,赫然发现一帧义乌火车站始建时的照片。时光毕竟逝过了70年,照片已不甚清晰,但照片中仅有的一小幢行车室、雨篷兀立在车站站台上,依然能看出义乌火车站始建初期不堪简陋之窘况。 自上世纪30年代后,虽曾不间断地改造、扩建,但均是小打小闹。如“1958年7月22日起进行扩建,增货物仓库3座,派出所用房1座,候车室1座……1964年,增建断头货物装卸线和2号站台183米,增建342平方米的候车室。”(《义乌市志》)直至1988年3月,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总投资达5300万元,使站房面积扩展至5608平方米。随着硬件提高及客流量增加,自2002年11月5日起,义乌火车站由二等站升为一等站。 但是1993年1月8日正式启用的义乌站,却成了匆匆过客。2006年6月16日6时,随着贵阳——上海1516次列车的驶离,标志着具有70多年历史的老铁路、老火车站光荣“退休”。而这一天的12时40分,随着首列上海——兰溪N509次列车缓缓停靠,以及开通典礼的举行,宣告义乌新客站的正式启用。 搬迁至后宅街道长江畈的新火车站,是为铁道移线,也是为浙赣线电气化改造而建设的。车站用地总面积4.68万平方米,站房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新一代火车站,显得宏伟壮观有气势。然而,随着高铁的开工建设,刚启用不久的新客站又暴露出一些不足与缺陷。那么,它与杭长客专究竟应怎么配套与衔接呢? 历史性发展的背后是历史性的科学选择,历史性选择的背后是历史性的科学判断。 如今,在杭长高铁开通之际回望往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市委、市政府是富有战略眼光的。在建设之初,他们就认识到杭长客专建设,对义乌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而要将其置入义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予以通盘考虑。 为此,义乌着眼于大交通建设,提出了以铁路义乌客运站为中心,编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具体方案,一是要以铁路客站为中心,建设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就要充分考虑多种交通无缝或近距离衔接,体现以人为本、人车分流、便捷舒适、集约高效的原则;二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是义乌交通发展史上的大手笔,对于加快义乌新型城市化进程,打造国际门户形象和加快国际商贸特区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更何况这是民心所向,也是城市转型,提升城市品质之需。因而规划起点档次要高,采取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三是扩建站户及与站户密切相关的交通规划方案,要与杭长客专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高铁建设之初,市委、市政府就及时提出,要抓紧与铁路方面沟通衔接,公铁交汇的技术处理、城际轨道和城市轻轨的接入要结合到站房的设计当中;协调铁路部门抓紧进行铁路义乌站站房扩建设计方案招标。同时,要抓紧修改完善客站交通枢纽规划方案,与站房、站台、轨道建设同步实施。 实践证明,市委、市政府领导是有远见的。由于大流通、大集散这一国际商贸城市的特殊性,从而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势必给包括铁路在内的交通运输增加了极大需求。据统计,2008年义乌站发送旅客486万人次,运输收入3.91亿元;到2013年发送旅客735万人次,运输收入7.2亿元,五年时间,分别增长51%、84%。根据铁四院对义乌站客运量规模预测,2020年将达930万人次,2030年则达1290万人次,而且按业内人士分析,实际人数远不至此,因票额有限,有的不得不购前方站的车票而在义乌上车。如按照《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50226—95》中关于集聚人数的计算,人均候车面积为5.8平方米,2020年站房规模至少应达到3.5万平方米,而目前铁路义乌站站房仅1.5万平方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扩建站房势在必然,为此,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数次走访上海铁路局、北京铁道部汇报争取。几经周折,几经反复,直至去年9月下旬,通过与中国铁路总公司磋商后,终于尘埃落定,确定了义乌站站房建设方案,即在既有1.5万平方米基础上,在原址再扩建2万平方米新站房。当听到这一喜讯,义乌上下无不额手相庆。 车速奔驰,国速飞驰。 历经交通变迁,尤其是杭长高铁开通,义乌人的出行,更快了;义乌人的幸福感,更强了。那一班班疾驰而过的高铁列车,让今天的义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长三角的同城时代。 随着高铁的开通,我们的路会越来越通畅。为了实现中国梦,让我们随“中国速度”顺势而为,用智慧和汗水去争取更多赏心悦目的变化。 |
GMT+8, 2025-7-23 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