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祖祖辈辈累积汇聚而成的传统和信念,无微不至地渗透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文化建设如果不落到项目上、不落到工作实处,就很容易成为一句大而无当的口号、一句不切实际的空话。 为此,市委全体(扩大)会议暨市政府全体会议明确提出,义乌要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文化印记、国际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事业繁荣、文明素养提升、文化阵地巩固和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八大工程”;近期,重点要抓好“十个一”的研究和开发建设,即“一题一剧”(义乌文化课题系列研究和义乌主题电视剧)、“一馆一院”(中国商贸博物馆和义乌大剧院)、“一街一廊”(文化街区和义乌江历史文化走廊)、“一特一产”(万国文化和文创产业)、“一镇一村”(文化古镇佛堂和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八大工程”与“十个一”,就像是一幕徐徐舒展开的历史大戏,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给人鼓舞,催人奋进,同时也在考问着我们:文化建设见成效,我们需要怎么干? 文化建设见实效,我们必须思想上充分重视,真心实意抓工作。 推进文化建议,需要我们思想上真正重视,要让“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精神成为推进文化的“工作常态”。任何工作都会遇到困难障碍,关键就看我们能否真正做到思想解放,积极投身于火热实践。 面对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面对创业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具备大局至上的意识、勇于担责的气魄、干事创业的本领。具体工作中,要力争做到文化建设“六个真”:文化建设真重视;文化扶持真投入;文化人才真珍惜;文化创作真培育;文化设施真完善;文化政绩真考核。 文化建设见实效,我们必须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开拓创新谋思路。 文化建设无法一蹴而就、一战而毕,正如李克强总理视察义乌时特别叮嘱的那样,“文化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培养起来的,哪怕一小段、一小脉也需要长久的孕育”。 政府无法“包办”文化建设,它需要吸纳社会多方人士的参与、多元资金的投入。我们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也要加大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力度,完善综合效益考核评估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另外,还需拓展文化发展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经营。 文化建设见实效,我们必须强化人才保障,打造文化人才高地。 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所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引申开来,我们可以说,文化建议,十分需要文化名人、文化人才的引领。比如杭州西溪创意产业园,园区依托不同时期遗存的古建筑,为吴山明、余华、潘公凯等文化名人建立工作室,同时引进一些创意产业企业总部、大型创意产业机构等,从而缔造成了杭州的“文化创意天堂”。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实施文化艺术名家资助计划,努力建设一支多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同时,重视发现和培养优秀民间文化人才,充实加强文化系统队伍,配强镇街综合文化站专职工作队伍。 |
GMT+8, 2025-7-23 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