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实施了“旧改”后,村里就有人“出面划地盘”办了个菜市场,此类市场在我市城乡呈现多、杂、乱、劣的特点,让人“惊悚”不已。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市城郊至少有上百个村完成了“旧改”,其中不少“旧改”村设立了“村级”菜市场。调查中发现,此类菜市场有一些令人忧虑的共性问题—— “银发族”唱“大戏”。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此类菜市场没有经过合法的审批手续,大多是由村里的老年协会出面,村里“私底下”支持,在村中空闲地段上搭建起“钢棚式”的菜市场,然后通过招标、出租等途径招引经营户,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中标”,就可以进菜市场摆摊经营。这是其一。 其二,经营全靠经营户的“自我觉悟”。对于此类菜市场的监管,村里及老年协会往往是只管“收钱”而不管你卖什么东西;相关部门也往往以“自己没有审批过就没有监管义务”而推脱不管。如此,进什么货、卖什么东西、怎么卖等等,全凭经营户的“觉悟”或“本领”,菜市场内“索证索票”的规矩“荡然无存”;缺斤少两坑蒙拐骗等不法行为大量存在。 其三,由于失去监管,再加上一些不法商贩动起“歪脑筋”,一些无法进入正规菜市场的商品一股脑涌到了这里,此类菜市场渐渐成为一些过期、变质、有毒、有害食品的“重灾区”。 其四,各类消费纠纷时有发生,消费者要维权往往是“找不到门”更“找不到人”。 其五,在此类市场内经营的绝大多数是外地人,其中有一部分人把市场当成了“家”,烧饭、住宿、加工食品、娱乐等等全在市场内,环境卫生、治安安全等都是问题。 菜市场连着千家万户,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繁重、迫切的任务。此类“旧改”菜市场的大量存在,虽然方便了居民买菜,也增加了少部分人或集体的收入,但自身存在的系列不规范问题让人“惊悚”不已,亟待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此类市场个个“人气很旺”,无不折射出坚挺的“需求市场”,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一刀切”式的关停似乎过于武断,依法合理的市场布局、标准化的市场管理、依法规范的经营、理性负责任的消费,恐怕才是此类菜市场何去何从的“变身之道”。 |
GMT+8, 2025-7-23 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