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监管义乌模式扎紧农村集体“钱袋子” 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村集体经济富不富、农民钱包鼓不鼓,直接决定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成色。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乘着数字化改革东风,在全省先行先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服务平台,有效激活和增值利用农村闲置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促进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擦亮农村清廉底色。 高效透明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以前财务报销要找社区和镇三资中心负责人签字,流程繁琐,且易中途碰壁。现在有了这个新系统,我只要把票据、合同等资料上传到系统,十几分钟财务审批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近日,北苑街道宇宅口村报账员叶玲芳在操作系统时感慨道。 高效、透明是我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服务平台的两大特点。“通过技术手段,打通上下数据,有机融合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和‘村务清廉钉办’系统,率先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全流程数字化监管,使监管更透明、更规范,形成‘1+1>2’的综合效应。”市农业农村局经营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陈安仙说。 目前,在市纪委市监委、市农业农村局和义乌农商银行的共同推动下,我市已经全面运行全省统一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网的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实现从线下到线上、从定时到实时、从被动化到常态化高效协同的管理模式,打通监督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截至今年10月,全市660个村社已全部上线运行基础数据、业务管理、银农直联、阳光公开等模块。据统计,全市累计支付成功51551笔,支付金额为30.7亿元。 同时,我市还开发建立了更切合农村事务管理和村级小微权力监督的应用平台——“村务清廉钉办”,梳理整合了财务报销、印章使用、务工用工、工程建设等24个村务高频事项。 据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包含1个数据中心3个体系。1个数据中心是指农村集体“三资”的基础数据;3个体系指运行体系、公开体系和监督体系。三大体系既单独运行又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实现农村集体“三资”闭环监管。 “这一系统着眼于农村集体‘三资’的规范化管理、村级组织‘三改五’‘一肩挑’后权力运行规则改革和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的全覆盖。”陈安仙总结道,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农村集体‘三资’”方式,把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信息用微信、浙政钉、浙里办、钉钉、查询机等形式公示公开出来,实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 数字化监管就像是老百姓的掌上“明镜”,及时把问题都照出来、解决好。目前,“村务清廉钉办”已实现我市537个村社全域覆盖,该平台已发布公开信息超2万条,接受质询解答593条。平台运行后,今年以来全市相关信访量下降了50.5%。 盘活资产 数据化分析振兴经济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纪委市监委开展了全市村社集体资产清理专项行动,各镇街创新工作方法,对症下药、切除痼疾,使每一笔承包款、每一分租金都顺利回归村集体,千方百计让村集体钱袋子鼓起来。 今年上半年,城西街道于宅村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查清了村内闲置土地资源,并将闲置土地出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300余万元。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农村集体经济。我市已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数据中心,村级工程、劳务用工、集体资产资源等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系统对数据进行归集、存储和分析,通过图表展示出全市、分镇街或分村所有资产数量、闲置资产数量、资产总金额(净值)及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出租、出售、合资数量。并对其中不符合相关财务规定的资产经营设置提醒和预警,多方面激活农村集体资产。 “现阶段针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通过两个系统的融合,已建立了多种资产处置模式。”陈安仙介绍,一是承包租赁,由系统根据年交易额自动推送至市产权交易中心或镇街招投标办,按照要求组织公开招投标;二是折价入股,集体资产可以折价入股到公司或项目,根据合同协议,与相关公司和项目关联;三是闲置预警,可通过大数据分析,设置提醒功能,由村或镇街统筹规划,引进或推荐项目,激活农村集体资产。 当前,我市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农村集体‘三资’”方式,对农村集体“三资”事项梳理和权力运行机制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优化,设立“三资”管理问题预警、限时办结等阈值,从源头上防止小微权力腐败和合同签订不规范等问题的发生,实现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打造“掌上办公、掌上监督、掌上公开、掌上治理”四位一体的综合平台,推动农村集体“三资”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化,为农村集体资产激活和增值利用提供支撑和保障。 |
GMT+8, 2025-5-12 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