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最广为人知的头衔,就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今年是先生诞辰14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基本上也围绕着这“四个家”来展开。 其实,先生也是位美学家、出版家、策展人,他对于美术特别是木刻艺术的启蒙和推动作用,值得在艺术史上大书特书一笔。或许正是与美术工作者的这份惺惺相惜,让一代代美术家前赴后继地为鲁迅先生造像,他们不仅在描绘着先生的样貌,也是不断地汲取传承着先生的深刻思想。 版画家缅怀“父亲”鲁迅 在现代文人中,被美术作品描绘最多的应该是鲁迅,尤其是许多版画家刻画的鲁迅,因为那种黑白刀刻的对比效果,让鲁迅的形象更有了斗士的棱角。 1931年,在鲁迅先生的主持下,上海开办了“暑期木刻讲习班”,这标志着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之父”,成了鲁迅晚年最为重要的文化身份之一。现在我们看到,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几乎所有的木刻家、版画家,都曾为鲁迅先生造像或为他的文学作品创作过插图,他们,从学术和心灵的层面,深切地缅怀着鲁迅这位精神上的“父亲”。 不久前,浙江美术馆推出“浙江版画百年艺术特展”,笔者有幸见到了力群创作于1936年的黑白木刻《鲁迅像》。这张作品创作于鲁迅逝世不久,堪称木刻鲁迅像的早期代表作。 1948年,张漾兮的黑白木刻《鲁迅:路是人走出来的》颇具特色:作品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先生端坐书桌前,埋首写作;下半部分,是奋勇争先的民众以及“路是人走出来的”的标语。结合创作的时间节点来看,不难理解作者对于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礼赞。 上世纪60年代,赵延年、赵宗藻两位版画大家创作的木刻鲁迅像,也深受好评。70年代,版画家李以泰、张怀江的鲁迅像,各有特色,皆为力作。 进入新世纪,鲁迅并没有被遗忘。更加年轻的版画家们,结合自己的艺术追求,创作出了比前辈们现代感更强的鲁迅像。2004年,陈聿强以“水印丝网”技法创作的版画《风骨》,简约的笔触,立体的效果,得到了业界的好评。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新木刻讲习所,更是集体创作推出了“鲁迅的面容”系列作品,展出之时引起强烈反应。 从吴冠中到90后美术博士生 为鲁迅先生造像,自然并不是版画家的专利。雕塑家、国画家、油画家等,也在以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为鲁迅先生造像,表达着对先生的尊敬。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1919—2010年),一生崇敬鲁迅先生。吴冠中很喜欢江南水乡题材,可在多幅小桥流水人家的作品中,他都直接将画作取名为《鲁迅故乡》《鲁迅乡土》等,其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不言而喻。 吴冠中创作的鲁迅肖像,别具一格,这幅命名为《野草》的油画作品,将鲁迅的头像与田间野草水乳交融。他曾这样解析画作的内涵:“生长于野草,斗争于野草,葬身于野草。”在吴冠中看来,先生的思想正如顽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浙派人物画”全国闻名,几代画家以丹青妙手,表达了对于鲁迅精神的无尽追寻。吴永良(1937—2020年)数次为先生造像,最成功的作品,应该是《无声中国的呐喊者——鲁迅造像》。画面中,出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文学人物群像,居于画面中央的先生本人,仅以焦墨勾勒,却因巧妙借助了画面之明暗对比,遂使先生之形象耸立如丰碑。 今年2月逝世的国画大师吴山明,也多次为鲁迅造像。上世纪80年代初,吴山明画过一幅表现少年鲁迅的《百草园》,该作笔墨流丽,飞白、枯笔运用如有神助,被誉为吴山明宿墨变法之前的代表性作品。之后,吴山明壮年变法,以宿墨当作突破口,成就一代大师。2014年他在北京举行《重返单纯》艺术大展之时,一幅《周家三兄弟》引人注目。宿墨天然有着碑拓一样的沧桑感,其笔触又有水般的灵动,塑造出来的鲁迅像,平和隽永,回味无穷。 中国美术学院在读美术博士陆尚出生于1990年,喜欢读书的他尤其钟情于民国文化人物,近几年他不停地为这些名人画肖像,为此还出版名人肖像集《儒门》。他也给某几位画家作家画过多幅肖像,但唯有鲁迅肖像,他是在持续不断地反复刻画,至今已创作了几十幅。 |
GMT+8, 2025-5-10 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