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光影承载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百年佛堂照相馆重生记

2021-12-21 09:36

摘要: 12月18日上午,佛堂古镇老街商会街27号焕然一新,经过一年多的筹划实施,拥有百年历史的“佛堂照相馆”在原旧址重新启用。承载着几代人青春记忆的古老传统技艺,终于重焕新生。 当覆盖在“佛堂照相馆”木刻牌匾上的 ...




12月18日上午,佛堂古镇老街商会街27号焕然一新,经过一年多的筹划实施,拥有百年历史的“佛堂照相馆”在原旧址重新启用。承载着几代人青春记忆的古老传统技艺,终于重焕新生。

当覆盖在“佛堂照相馆”木刻牌匾上的红绸揭开那一刻,作为义乌照相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第四代传承人,金福根百感交集,他特别感谢背后支持他的志同道合的摄影人们。

百年老馆的前世今生

据了解,早在19世纪30年代末,摄影术在法国诞生。19世纪40年代即传入中国,50年代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就有了照相馆。到19世纪70年代,上海照相业已较为发达。但此时的摄影,只限于人像摄影和一些风光静物摄影,尚不能在报刊上直接发表摄影报道。

义乌最早应用传统照相术是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稠城人龚蕴辉在稠城开了“鸿雪轩照相馆”。当时他带了两个徒弟,于20年代末分别开了稠城“绣湖照相馆”和佛堂“国光照相馆”(“佛堂照相馆”前身)。

佛堂照相馆是义南地区最早的照相馆,在上世纪的义乌享有盛誉,它的前身是国光照相馆和大同照相馆,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佛堂照相馆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在时光中留下了他们的容颜。

佛堂照相馆一直保持传统照相工艺,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还保存运用日光摄影棚和日光暗房的传统照相术工艺。然而,摄影进入数码时代后,传统照相工艺逐渐没落,佛堂照相馆也于2010年歇业,成了许多顾客心中的遗憾。

旧址重启焕新颜

虽然传统照相术工艺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义乌传统照相术的传承并没有因此断代。经过国光照相馆、大同照相馆、佛堂照相馆、义乌市摄影图片社四代人的传承,最后在传承人金福根多年的努力下,“传统照相术”技艺于2017年被评为义乌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文化系统资料显示,“传统照相术”技艺被列为非遗项目的全国仅此一家。

此次,佛堂照相馆在旧址重新启用,从筹划到开业耗时一年多,为的就是以更好的姿态展现于世。启用当天,义乌摄影界的资深摄影人纷纷赶来见证这一行业历史性的时刻。在照相馆内,既有为普通市民准备的专业高级数码摄影服务,还重新启用了更具意义的古典摄影技法(传统照相术)。

在馆里,可以看到古老的人像木质照相机,也可以看到世界摄影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时期的经典摄影技法的实样:火胶棉湿版法、明胶乳剂和干版法、透明硝化纤维银盐干版底片等。不少老摄影家时隔多年,现场重新体验了传统照相术拍照(拉镜)—底片冲洗—晾干—照片晒印—照片冲洗—晾干—照片整修等工艺流程。

“目前传统照相术以银盐胶片、银盐相纸为媒介,图像华美细腻,极具立体感。同时保持时间更长,银盐相纸通过光学放大机将底片放像到相纸上,并通过类似底片的显定影过程形成相片,相片保存可以达数十年甚至超过百年。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去评判,意义更深远。这一过程,摄影者不但要掌握摄影技能,更需要艺术修养及较高的鉴赏能力。”佛堂照相馆负责人金福根介绍。

独具传统融合创新特色

重启的佛堂照相馆,具有传统融合现代的特色。记者看到,这里不但有“传统照相术”的应用,还可以开展群众日常摄影活动,市民在此可以体验到真正的传统照相术,感受百年老馆的魅力。

除了传统照相术,佛堂照相馆还开拓了精品摄影系列,如最美证件照系列、民国风系列、汉服风系列、现代写真系列、大师肖像系列等,传承中融合创新,开启新一轮的发展进程。

接下来,佛堂照相馆还将开展国内外“传统摄影术”的研究、展示和体验,开展摄影创作、交流和展览、收藏等活动,陆续开放影像艺术书吧、沙龙活动区等,专业摄影师和爱好者也可参与自然光摄影室、暗房等创作。同时,佛堂照相馆还将作为国内外摄影家来义乌做摄影艺术交流的专业平台。

重启的佛堂照相馆,将成为佛堂古镇一大地标性文化载体,对打造古镇文旅产业、融入地方人文特色有着特殊意义。

江湾小学开启“行走的课堂”  廿载爱心书包漂流路 26万份温暖照亮童心  从刚需到柔性 从“床边”到“心间” 7年试点,长护险的义乌探索  城市生活节 市民享便利  “五一”义乌文旅市场欣欣向荣  

义乌网

GMT+8, 2025-5-10 07: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