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段时间,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新冠疫情又让人们紧张起来。与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不同,新冠肺炎疫情以漫长的方式,一次次给人的心理带来冲击。 据统计,2020年,因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新增5320万抑郁障碍患者和7620万焦虑障碍患者。而在疫情期间,我国青少年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如何远离恐慌和无措?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应激反应或创伤后应激障碍?义乌市中心医院精神科主任方向明表示,疫情终将离去,但在这期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 对疫情过度紧张造成身心不适 “现在我一听见有新发病例,就非常紧张,晚上睡不着,白天也坐立不安,生怕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上。我该怎么办?”自从疫情暴发,维维(化名)每天睁开眼就是打开看疫情的相关报道,看着每日增长的确诊和密接人数,维维感觉空气里都是病毒。 近日,省内部分地区公布确诊病例,维维感觉疫情离自己更近了,甚至提出要在上小学的孩子休学在家“抗疫”。在老公的建议下,维维寻求了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此后,她就成了心理热线的常客,夜里睡不着觉,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电话,听到咨询师的声音才会感觉踏实。 在市中心医院精神科门诊,维维并不是个案。医护人员发现,不少来院就诊的患者都有紧张焦虑感,总担心自己感染上了新冠病毒。有的经常在家里喷84消毒液、擦酒精,导致咽喉不适,出现刺激性咳嗽症状。有的经常往医院跑,做各种检查,总疑心自己哪里有问题没有被检查出来。有的只是普通感冒,却怀疑自己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最终的检查证实,这些人并没有感染新冠肺炎,但都或多或少患上了“新冠病毒恐惧症”。 接诊这些病患时,心理医生不仅要对症给予药物治疗,还积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教患者及家属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告诉他们不要过度紧张、过度消毒,以免引起身体不适。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熬夜、不过度劳累,保持最佳身体状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让病毒“敬而远之”。 专家提醒,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如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和其他非特异症状等,结合有重点地区人员接触史、确诊患者接触史、聚集性病例接触史等流行病学资料,此外,还需要胸部CT及核酸监测结果等。如果没有这3个维度的问题,并且做好了日常防护,就无需过度紧张焦虑。 隔离点的中年男子吐露心声 中年男子春丰(化名)因出差回来行程轨迹的重合,曾两次成为密接人员,在社区的安排下,进行了两次酒店隔离。 在第一次隔离期间,有专人负责对接他的日常需求,隔离期间,他每隔两天要做一次核酸检测,最终隔离期满确定为阴性后,即可解封。起初,他还比较享受宁静的心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谓的宁静逐渐消失殆尽,只剩下难以自控的焦虑情绪。 “活动范围只限酒店房间,每天醒来只有我一个人,正常生活被干扰,尤其想到还没完成的工作,内心非常着急,也怕自己突然就被测出是阳性。”春丰只好调整心态适应,多跟家人通话,以此度过这段较为枯燥的时光。 再次进酒店隔离的春丰,在隔离期间饭量非常小,同时早起晚睡的现象明显,隔离点工作人员发现异常后,主动了解情况,注意到春丰有些焦虑情绪,随后联系到志愿者协会的心理咨询师,希望能对其进行心理援助。 为了消除春丰的顾虑,心理咨询师主动打电话询问时,刻意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只说自己是“后勤工作人员”。随着了解的深入,得知春丰有自家的生意,刚投入一大笔资金,就赶上了疫情,本来经济压力就大,还得隔离14天,“我要是破产了咋办?欠别人的钱还不上咋办?家里孩子咋办?” “三连问”背后,透出春丰深深的无力和自责。心理咨询师先讲解疫情防控政策,告诉他影响是暂时的,且受影响程度逐渐在降低。并通过分析他想法背后的意义,帮助他重建认知,同时,在行为策略上为春丰制订了一份时间管理作息表,每天何时娱乐、锻炼、休息、联系客户和家人等方面,都做好了规划,并持续进行线上沟通,跟踪观察。 “慢慢地,生活变得有条理、有规律,他积极的心态就又回来了。”该心理咨询师回忆,直到最后解除隔离的时候,他们也没见过面,但对方却问:“你不是搞后勤服务的吧?你肯定是个心理医生!这段时间,谢谢你了。” 疫情常态化下需适时调整计划 “疫情总是反复,除了担心害怕,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何时是个头啊?”采访中,不少人对未来表达了忧虑。 持续的高压之下,人们很容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随着焦虑和恐惧的增加,情绪的起伏会影响生活节奏,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专家建议,这时候不应只把目光放在困难上,而需更多地去关注积极的方面:经过近两年的洗礼,人们从最初的未知和迷茫,到后来对新冠肺炎知识的探索和普及,从对疫情发生时的恐慌和无措,到现在发现新发病例半小时内集结应援……我国已经有了丰富的抗疫经验,未来应对疫情会有更好的措施。 对于个人来说,积极应对,做好自身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可以美好和充满阳光。 疫情常态化下,更需要心情保持放松的常态化,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节奏。结合目前的情况重新调整自己的防护措施、生活和工作计划,和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缓解内心的焦虑。 咨询师观点 面对疫情,如何正确调适心理 “现阶段,人们对疫情会有两种心理反应,一种是无反应,就是反应淡漠、不在乎的心理。”方向明说,因为疫情持续时间长,长期与疫情斗争会出现心理耗竭、倦怠、疲劳,就没有强烈的反应了。另一种是出现过激的反应,对疫情的反复特别紧张,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被隔离的人员会出现忐忑不安、心神不宁、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怨天尤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负性情绪,有效调适心理健康呢?方向明也分享了一些小技巧。 1.允许自己有负性情绪,并适度宣泄。 每个人在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后都会有焦虑、担心等负性情绪,这些都是正常反应。所有的情绪在正常水平下都是有意义的,都有组织调节的作用。不论是疫情还是任何负性事件,我们要允许自己有恐惧、焦虑、悲观、痛苦乃至不舒服的感觉存在并接受它。适度宣泄情绪,把担心烦心不开心的事情跟家人或信任的朋友同事说出来,如没有地方倾诉,可以日记形式写出来,或打开手机录音功能,把他当作自己好朋友,边说边录下来,想哭就哭出来。要知道,不良情绪闷在心里会闷出病来,千万不要压抑自己,要降低负性情绪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2.转变认知,正确看待。 与疫情相伴而生的还有大众不断增加的经济压力、生活压力,特别是本身就陷入中年危机的人们,在疫情期间遭遇事业、经济、家庭、人际关系等人生滑铁卢时,更容易感到焦虑、自责,陷入心理危机。 对此我们首先要有思想准备,认识到疫情不是针对个人的灾难,而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挑战;其次要在情绪浪潮中保持清醒,分辨出哪些是真的困难,哪些是自己过度灾难化、以偏概全、对未来不合实际的担忧等不合理认知;最后我们要体会到思虑担忧背后自己真正的想法,找出证据并敢于挑战不合理的信念,学会面对与处理,最后从过度思虑的泥沼中解脱出来。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保持理性清醒,避免陷入情绪的恶性循环。 3.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人是群体动物,是社会性的人,社会支持是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自己遭遇情绪困扰时,可以通过电话、QQ、微信视频等现代通信工具多与家人朋友联系交流;家人朋友和社会各界也应积极主动地伸出援手,给予关心关爱和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顺利渡过难关;也可以通过心理援助热线、互联网医院等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以获得情感支持,及时排遣不良情绪。 4.处理心理创伤和应激反应。 疫情期间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各种意外乃至死亡等心理创伤事件,当身边有此类情况发生,我们一要容许自己和当事人感到悲伤、内疚、自责、焦虑、抑郁……这些都是自然的哀伤反应,也是自我疗愈的自然过程;二要避免用励志的大道理劝当事人尽快恢复,每个人的哀伤节奏是不同的,需要足够的时间消化哀伤反应。我们要做的是多陪伴他并做好衣食住行等后勤保障工作。三要注意不要用消极方式处理哀伤情绪,例如赌博、酗酒、打骂家人、自残、伤害他人、离婚等。在后续的疗愈过程中若仍无法调适乃至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超出正常水平的情绪会影响自身感受和日常生活,乃至损害免疫机能,诱发各类精神和躯体疾病。方向明提醒,如若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表现、睡眠障碍、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性清洁消毒等行为时,要重视起来,及时到专业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 |
GMT+8, 2025-9-18 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