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2月21日下午,记者驱车前往义乌市三联农业开发公司,沿德胜古韵精品线疾驰而过,沿途景观节点,鲜花盛开,意犹未尽时,车辆驶入了“三联农业”的大枣种植基地。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正在田里忙着发展自己“甜蜜”事业的丁旭红。 “立春后,连续的阴雨天气,让枣地非常潮湿,不利于大枣抽芽。这几天,我跟工人忙着对土地除湿和病虫害防治。”站在自家50亩的枣园,丁旭红笑呵呵地说,像我这样的枣园义乌还有上百个,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多亩,科学种枣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感谢市科协组织农业专家给枣农授课,让大家知道了嫁接、水肥管理、温度调控、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知识,今年丰收有望。 就在与记者闲聊间隙,丁旭红就修剪好了几棵枣树。他说,义乌的枣园大多分布在后宅、城西、大陈等地,每年采摘期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初。成熟的义乌大枣是制作义乌南枣、蜜枣的原材料,他们一个是“义乌三宝”之一,一个是素有“蜜饯珍品”的美誉。但是,多年前,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义乌枣行业发展也面临着多种困境。好在,丁旭红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枣农,一直坚持种植推广义乌大枣,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科协组织的农业专家指导下,于2018年义乌市枣业协会成立,大家开始抱团发展,全力振兴义乌的大枣产业。 在以往,虽然义乌南蜜枣远销海内外,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本地加工点却是小、散、乱。协会成立后,丁旭红当选为枣业协会监事长。他说,曾经义乌大枣也被外地企业压价收购,大量由其他原料枣加工的蜜枣打着义乌蜜枣的旗号低价竞争,这伤害了大批义乌枣农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义乌市枣业协会的成立,让大枣种植开始标准化、规范化,枣农也重拾种植积极性,枣林种植从4000亩扩大到了6000亩,协会跟采购商也有了议价权。 “我们为了提高枣农的积极性,对大枣有一个保护价。以去年为例,鲜枣每斤收购价为17元—18元,按亩产1000多斤算,每亩种植户能有上万元的毛收入,这大大提高了枣农的积极性。”丁旭红告诉记者,前几年,义乌还专门出台了《义乌南蜜枣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发展义乌大枣生产、振兴南蜜枣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带动义乌美丽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尽管义乌大枣种植前景广阔,但枣园的林下经济推广应用不够深。“我们的枣园除了大片的枣树,林下啥也没种,收一季枣子,又要等来年。林下荒废在那里确实可惜。”丁旭红告诉记者,枣农们想改变这一现状,但是枣林下面适合种什么农作物,不是想想就能行,还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既要保证枣树生长,又要林下农作物能丰产,这需要更高层面的专家来指导,“我们把情况反馈给了市科协,希望借助科协的政府权威性,帮忙对接专家。” 在丁旭红畅想中,义乌枣园应该是枣树为主,林下为辅,两者相辅相成,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能增加枣农的收入。他进一步举例,比如在枣林下养鸡,一来鸡能除去枣树地里头的杂草外,鸡粪可以当天然的肥料。二来鸡吃杂草,对蛋质和肉质都非常好,也节约了鸡饲料的成本。同时,义乌枣农还需要科学的种植技术,以及优质的枣树培育方法,来提高枣树的产量和品质。 “协会有所需,我们积极帮忙对接。”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专家的对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
GMT+8, 2025-7-28 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