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义乌新闻 查看内容

缸窑往事:山高水长话婺剧

2022-2-27 11:19

摘要: 小时候,我爬上高高的戏台 对魔术般的变脸充满好奇 痴望着幕后角落里黑脸大叔在使劲敲打着鼓板 长大后,我依然喜爱婺剧 我爱婺剧的一个曲牌、一段唱腔 我爱生旦净末丑 甚至爱上了每一件服装和道具 还有那拉开又合拢 ...


小时候,我爬上高高的戏台

对魔术般的变脸充满好奇

痴望着幕后角落里黑脸大叔在使劲敲打着鼓板

长大后,我依然喜爱婺剧

我爱婺剧的一个曲牌、一段唱腔

我爱生旦净末丑

甚至爱上了每一件服装和道具

还有那拉开又合拢的绛红色大幕

我爱婺剧,就像老戏迷那样

将继续爱下去,老而弥深

正如爱上了日趋平静而缓慢的时光

有人说,缸窑村两件事最出彩:一是做缸,二是做戏。

做缸这事没得说,因大自然馈赠缸窑一份丰富的陶土资源,绵亘于村西北长约10里的红泥山背有着挖掘不尽的陶泥。相传老祖宗早在南宋时就在村中建起了一座龙窑。七八百年来,缸窑就靠这龙窑兴村发迹。

而做戏,缘何也成了做缸一样出彩的事呢?这事得从缸窑与婺剧的情缘说起。

义乌是浙江最古老的地方戏婺剧发源与流行的主要地域之一,其高亢、激昂、奋进为主旋律的婺剧唱腔,如同一粒种子撒在义乌人心田,几乎是村村敲锣鼓、处处唱戏文。缸窑村也在“歌舞飘彩袖,笑谈和瑶琴”的浓厚戏曲氛围中,熏染了喜好戏曲之风。

1952年上溪区委举行全区文艺汇演,缸窑上演的《快活林》一炮走红,获得了一等奖。自此,村里年轻人常常集聚剧团,就连邻村的姑娘小伙也都纷纷跑到缸窑学戏。

上世纪60年代初,对戏曲近乎痴迷的陈泽洪担任缸窑村党支部书记,他视剧团和演员如同自己的孩子,精心呵护。为了便于学戏,陈泽洪把剧团中的演员都安排到缸窑村陶器厂工作,且安排了在缸坯上贴花纹、刻画线条等轻便活。对演员们来说,在靠挣工分吃饭的年代,既能发到工资,又能免去田间繁重劳作,大家都心存感激,纷纷以认真学戏的行动来回报村领导的关爱。

就这样,缸窑人的戏曲情结被酿得如同陈年黄酒一般醇厚。自小有表演天赋、16岁初中刚毕业就已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冯雪春,1962年加入缸窑村婺剧团。她记性好,扮相俊美,学一个,会一个,演一个,像一个,很快便成了四邻八乡都称赞的剧团当家花旦。乡亲们都为她骄傲,劝她在村内找个小伙子,不要嫁到外村去。但家里人觉得演戏毕竟不能干一辈子。在倍磊教书的舅舅给她找了民办教师的工作,冯雪春也愿意去,可是村里还是想让她留下来。虽然村支书有些“霸道”,但想来还不是为了缸窑的剧团?冯雪春也没有太多怨言,一如既往地在村里演戏。有一年春节,冯雪春坐月子,还毅然跟剧团去赤岸演出,拉着一辆手推独轮车,边带儿子边演出,在山区活动了整整一个月。

冯雪春就这样以自己的执着与奉献,挑起了缸窑剧团的大梁。

长笛声声山水转,清韵曲曲凤凰归,百年流传的戏曲情结在缸窑人心里,依旧如此醇香、绵长……随着缸窑未来乡村的建设与打造,婺剧演出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重点保护。下一步,缸窑计划开展婺剧文化节,来自金、丽、衢等地的优秀农村婺剧团将前往缸窑村开赛,助力文化场景构建,努力打造浙江省未来乡村样板村。

2025年“暖冰箱”公益活动清凉上线  夏季送清凉 情系环卫工  水埠桥畔绘新“枫”  佛堂派出所守正创新激发平安建设新动能  吸粪工人:宁愿一人脏 换来万家净  把“颜值”变为“产值”  上半年义乌出口美妆洗护产品30亿元,增长14.5%  

义乌网

GMT+8, 2025-7-28 00: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