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9日,第十二届中国住交会的前一天,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经过20多小时的连续飞行,从墨西哥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活动日”现场赶到深圳。在深圳丽思卡尔顿的行政酒廊里,数家媒体正等候对他进行访问。 这位1959年生人,就这样穿着牛仔裤和POLO衫,毫无姿态地出现在了媒体面前。现场气氛轻松随意,他一直保持着得体的笑容,回答所有的提问,侃侃而谈,语言诙谐,只在记者们提问的间歇,眼神中闪过一丝疲惫。 次日,他将在住交会上为他的“立体城市”布道,告诉人们他要在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竖起600万平方米的巨型建筑群。在这座空中之城中,甚至还有立体种植和养殖的空中农场,将会有10-15万人居住、工作,并且生活于此。 理想远大但行事低调,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套用当下的流行语,这种态度叫“淡定”。 千帆过尽,方能淡定 “我知道得多,视野就会变得无障碍,能够洞悉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变化的规律,明白有些规律是人类无法逃脱的。”这正是冯仑得以淡定从容的原因,“‘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首先你得古今多少事都知道,然后才能付于笑谈中。我知道的烂事太多,所以没有什么事让我不快乐或者是震惊的”。 淡定的反面就是匆忙。在冯仑看来,如果一个人总表现得很匆忙,只能说明其本身有问题,“心里有事,不够干净。”“我追求理想,顺便赚钱,在对待钱的问题上,我有冲动,但不疯狂。赚钱很疯狂的人也会成功,但可能不从容。” 这种从容的心态也反应在冯仑对公司的负债率及业绩增长的态度上。到去年年底,万通集团旗下的所有公司负债都不到10%,但是年增长率超过30%。虽然这在房地产界只能算是中速度,但他表示可以接受。他把公司的发展比喻成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只有两头快——起步快和结束快,中间都是持续稳定的增长。 他也坦言自己的这种状态不是突然一天变成的,“你必须吃苦吃到一定程度,没有什么可以刺痛你了,这个时候你淡然了,然后淡定了,所以现在有‘淡定哥’。”看来,历练是一种财富,或许真的要等到千帆过尽,方能淡定。 冯仑有很多企业家之外的才能。除了管理企业,他还著书立作,四处演讲,有时还在大学的课堂上客串一把;他总有奇谈妙论,范围涉及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甚至国计民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宽频道”的人。 频道的宽不光是因为他拥有博士学位,还因为他谦恭好学,广泛涉猎哲学、社会、人文科学:他主编过《中国国情报告》,撰写过《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翻译过《狂飙突进——马克思的心路历程》,出版过反映中国民营企业“心灵史”的畅销书《野蛮生长》,另一本书《理想丰满》也正在策划中,他主编的个人电子杂志《风马牛》更被称为中国生存时间最长的电子杂志。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文人”。 但他并没有一般文人的清高之气,而是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在中国,同行往往是冤家,这一点从去年发生的蒙牛和伊利的“诽谤门”、腾讯和360的拉锯战便可见一斑。但早在90年代初,当时还身处海南的冯仑就曾和搭档王功权赶到深圳向王石请教,到现在,万通还在提倡“学习万科好榜样”;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则被他尊称为大哥,奉为行业引路人。 频道宽的人往往会从大局着眼,在小的事情上反而会迷糊。冯仑也自称这些年自己在大格局上没有错误,但有过小的经营失误。“比如说我们在一些不大的项目上投了几千万,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我去做资产运作、公司并购、区域布局这些宏观的东西,就能做得很好。所以我也需要和别人互补,因为我不可能所有能力都有。如果我一种能力特别长,那我另外一种能力就会特别短。你们看到的我表现出的长项的地方,另一方面肯定也存在着我表现出来的特别短的地方,所以我需要合作,需要团队来弥补。” |
GMT+8, 2025-5-2 13:38